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地方水利

《甘肃省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

时间:2020-04-14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近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甘肃省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由甘肃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水安全保障的顶层设计,是指导全省各部门各地区开展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划》立足省情、水情,从着力保障水资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出发,提出了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共抓”的总体思路,制定了近期规划水平年2025年、远期203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全省水安全保障目标。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提档升级取得突破。到2035年,基本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达到国内同类地区先进水平;基本形成多源互济、互联互通、统筹调配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山川秀美、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格局和应对有序、保障有力、风险可控的防洪减灾格局。

  《规划》系统研究了全省新老水问题,确定了“西控、南保、东调、中优”的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河西区—“控”。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保障河湖湿地绿洲生态用水,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南部区—“保”。以保护江河源头水为重点,加强“两江一水”源头区水源涵养,强化洮河、大夏河等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水生态保护,为陇中及陇东发展提供优质水源。陇东区—“调”。以合理开源、适度引调水为重点,形成以白龙江引水工程为骨干,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联合调配的供水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和陇东能源基地用水。陇中区—“优”。以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积极挖潜、盘活存量。统筹区域内外多种水源,形成以引大、引洮、景电等工程为骨干的供水网络,提升兰白、关天经济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

  《规划》确定建立“五大”水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把节水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通过制度、模式、机制、工程、管理“五个节水”,实现节水减用、节水减排、节水增绿、节水增效“两减两增”,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为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在深度节水、全面节水、保障生态合理用水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治理修复的重点地区,完善全省的供水网络体系,增强区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以河西诸河、大通河、黄河、洮河、白龙江等河流为主要水源,以河西走廊平原区、兰白经济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天水经济区、陇东能源基地等地区为重点,以重大引提水工程为骨干,以当地水库为节点,以城乡供水管网及河湖沟渠为脉络,构建“四横一纵、九河连通、多源互济、统筹调配”全域供水网络体系。三是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涵养和保护好祁连山、甘南黄河水源为重点,按照“一带、二区、三源、十廊”的治理布局,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提高江河湖泊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四是构建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思路,消除防洪安全隐患、补齐工程短板、补强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洪水预报预警水平、加强群测群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重点地区和高风险地区防洪保障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减轻洪水灾害损失。五是构建现代水治理体系。以健全水治理法制体制为基础,以完善水治理机制为重点,以全面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为手段,全面加强对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风险的监管,实现强监管有依据、有规则、有手段、有队伍、有保障。

  《规划》谋划了“六大”攻坚战:一是打好安全清洁饮用水攻坚战。实施农村饮水提档升级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强化饮用水水质监测监管。二是打好农业高效节水攻坚战。实施疏勒河、黄河干流提灌群等灌区现代化建设,对引洮二期、甘肃中部生态移民供水等重点工程进行田间配套,围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三是打好供水能力提升攻坚战。对引大入秦、引洮供水、景泰川电力提灌等引提水工程进行挖潜改造,提升工程供水能力。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陇南国家油橄榄基地供水、引哈济党等工程前期工作。充分论证河西生态补水、洮夏连通等远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四是打好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攻坚战。继续推进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重点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保护,大力推进高效节水,退减农业灌溉用水,实施河道生态治理修复,保护下游尾闾湖泊湿地,积极推进“两江一水”水源涵养与保护工程、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五是打好防洪减灾能力提升攻坚战。实施河流综合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沟道治理、城市防洪减灾提升、行蓄洪空间整治、防洪非工程措施六类提升工程,着力补齐防洪体系短板、补强薄弱环节。六是打好监管能力提升攻坚战。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水执法等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水利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