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要性能
(一) 总体性能
主系统采用B/S的方式进行设计;
软件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SOA)设计开发;
软件开发要求基于目前主流开发平台;
(二) 常规性能
1.系统稳定性
要求系统软硬件整体及其功能模块具有稳定性,在各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死机现象,更不能出现系统崩溃现象。
2.系统可靠性
要求系统数据维护、查询、分析、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3.容错和自适应性能
对使用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错序或可能导致信息丢失的操作能推理纠正或给予正确的操作提示。对于关联信息采用自动套接方式按使用频度为用户预置缺省值。
4.易于维护性
要求系统的数据、业务以及涉及电子地图的维护方便、快捷。
5.可扩展性
要求系统从规模上、功能上易于扩展和升级,应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预留相应的接口。
6.数据精确度
水资源管理系统涉及不同类型的数据,数据从采集、检验、录入、上报到入库,经过多种工序,要保证数据精度需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系统对地形数据、模型运算等的精度有一定要求,如地形数据在采集过程中的精度,模型输入、输出数据精度等。
7.时间特性
水资源管理系统涉及多个单位,业务流程复杂,尤其是实时监控、水调业务处理等方面,对系统的响应时间、更新处理时间、数据转换与传输时间及运行效率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系统设计、模型算法等方面要有所考虑,采用高效合理的方法和算法,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8.适应性
系统在操作方式、运行环境、与其他软件的接口以及开发计划等发生变化时,应具有的适应能力。
二、 技术参数
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日常业务处理。
从业务类别方面区分,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涵盖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水资源论证管理、水功能区管理、计划用水与节水管理、水源地管理;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调度管理,以及统计管理等等领域,实现以上业务处理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以提高业务人员工作效率,构建协同工作的环境,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从功能角度而言,业务应用系统主要表现为是一个联机事务处理系统,服务于业务人员的日常操作处理。
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应具备的模块和功能如图所示。
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的模块划分和功能图
(一) 水源地管理
地下水管理模块是水资源日常管理子系统的一部分。地下水管理按照地下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和行政区划提供监测井动态信息监测,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开采井取水量及所属工程设施进行数据输入、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
(二) 地下水管理
地下水管理模块是水资源日常管理子系统的一部分。地下水管理按照地下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和行政区划提供监测井动态信息监测,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开采井取水量及所属工程设施进行数据输入、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
地下水位系统软件
系统采用C/S与B/S结合的方式开发。其中C/S结构开发的地下水位监测软件主要负责与硬件设备的通信,数据处理和数据入库,数据的备份。基于B/S结构开发的地下水位处理软件将数据进行统计查、发布、浏览。
(三) 供水工程管理
供水工程管理是对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等的管理,包括:掌握已建供水工程基本信息,新建供水工程的申请和审批,供水量、供水水质监督管理,供水工程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等。
(四) 水资源论证管理
水资源论证管理包括: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报告书评审专家管理,论证报告书审查与批复管理。
(五) 水资源费征收
水资源费征收及使用管理是为规范和方便水资源费征收及使用的日常管理工作设计的。主要功能包括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费使用等。
(六) 计划用水与节水管理
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包括:行业用水定额编制,用水计划、用水计量、供水水价管理,节水方案和措施管理,节水指标体系管理,节水产品及认证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等。
(七) 入河排污口管理
入河排污口管理功能包括:掌握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及入河排污动态监督管理等。
(八) 排水行业管理
排水行业管理包括:排水行业信息汇集上报、排水设施和排水量管理、污水处理水量水质管理、污水处理企业查询等。
(九) 水功能区管理
掌握已划定水功能区基本信息,制定水体纳污容量控制方案,开展污染物纳污总量控制。
(十) 水资源规划管理
对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规划过程、审批过程及规划成果的管理。
(十一) 水资源信息统计管理
水资源管理业务中完成的各种统计工作,包括水质通报、水资源管理年报、水资源公报、入河排污口年报等。通过系统实现辅助本级报表的生成、汇总向上级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的自动报送。
三、 工程案例
酒泉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
四、 应用领域
(一)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各流域、各省区、各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各行政区要严格年度计划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同时,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不断健全水权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
(三) 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
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
(四) 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
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中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
(五) 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
针对中国高坝大库日益增多,调蓄功能不断增强的新情况,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障水库中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蓄水时间,向洪水要资源,确保蓄水过程必需的下泄流量,统筹解决蓄水过程与下游用水矛盾。
(六) 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编制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推进重点江河湖库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七)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八) 务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