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0-12来源:中国水工设备网
阳谷县自1975年实施灌溉管道输水到今天,节水工作今已经走过36个春秋。目前,引黄灌区年节水达6000万立方米。
弥足珍贵的水资源
阳谷虽然地处黄河冲击平原,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水资源可利用量还在日益减少,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9%,属资源性重度缺水,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黄河水成为重要的客水资源。目前年需引水在2亿立方米左右。
“水是命根子。”有了水,阳谷人也开始进行节水探讨,让有限的黄河水维持阳谷可持续发展大业。
节水建设多措并举
自上世纪60年代,阳谷进入干旱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取水灌溉日益扩大,水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面临水资源的日益紧缺的状况,节水、节能、省工和省时的灌溉技术也应运而生。
地下管道输水。1975年,阳谷县实施了全封机井汇流,地下暗管灌溉节水型式,揭开了阳谷节水灌溉的历史。1978年,阳谷县水利局配合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在水利局沙管厂用挤压法生产了一批水泥土管。1979年,该县在闫楼周庄埋设500米,控制面积120亩。之后在石门宋埋设3600米,控制面积1660亩。1992年后,该县实施地埋塑料管管道输水灌溉。如今,该县陶城铺灌区节水发展管道灌溉已达3万多亩。1988年建设陶城铺引黄灌区后,阳谷引用了“小白龙”(塑料软管)地面输水灌溉技术。该技术比地上明渠节水30%以上,节地15%以上,供水量大,受地形和地界制约较小,灌溉速度也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目前该县有“小白龙”200多万米,控制面积达80多万亩。2010年初冬以来,该县在张秋镇再次实施管道输水建设,铺设管道211.8公里,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42万亩,年节水达550万立方米。
渠道衬砌节水。1977年,阳谷水利局创造发明了水泥土块衬砌技术,并进行了2.5公里扬水站干渠衬砌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成功,为以后的渠道衬砌积累到了较为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1983年,该县利用塑料薄膜加混凝土预制板的防渗技术,对1.2公里的韩庄扬水站渠首段和1.2公里的七级干渠进行了防渗处理,有效的降低了渗漏损失。1990年,陶城铺引黄灌区干渠开始采取铺设塑料薄膜,上填粘土,在粘土上再铺设混凝土预制板的防渗措施,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2000年,陶城铺引黄灌区输沙渠衬砌工程完成1300米。2001年,阳谷对6个乡镇实施“∨”型槽混凝土渠道建设,控制灌溉面积2.8万亩。2002年—2003年,该县在4个乡镇建设混凝土“∪”型渠道,控制灌溉面积4.2万亩。如今,该县发展渠道衬砌200多公里。渠道衬砌,有效地减少了输水损失,减少了渠道泥沙的淤积,提高了流速,起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
喷灌润农田。阳谷于1975开始引进喷灌技术。截止目前,该县拥有喷灌控制面积近2万亩。1975年到1979年,该县建设喷灌面积达到1万亩。1994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批准立项的阳谷大布乡大张董等村的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开始建设。该项目涉及10个自然村,新建半固定式喷灌工程4000亩,固定式喷灌工程300亩,移动式喷灌工程200亩。经过喷灌工程管理运行测试,喷灌比漫灌亩次灌溉节水40立方米,节电4.84度,省工0.29个。
该县加强宣传,提高常规节水能力。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使群众从传统的浇地向科学灌溉农作物转变,严控大水漫灌,变“浇地”为“浇庄稼”。
灌区节水方兴未艾
阳谷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的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的80%。阳谷的主要客水资源是黄河水,而引黄灌区是阳谷的主要产粮区,可谓节水空间很大。
2009年,阳谷县在谋划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中,把引黄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列入现代农业建设新框架,加大投资和管理力度,为阳谷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持。2010年,阳谷县被列为“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该县把节约用水作为提升黄河灌区管理水平和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来实施,在建设节水工程的同时,还利用行政手段措施实现节水的目的。如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先进的抗旱节水技术,鼓励群众平整土地,适时耕、耙,选育耐旱高产作物品种等。
如今,阳谷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节水水平,建立健全取用水各项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人水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