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08来源:
摘要: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至2030年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情况,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强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高度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逐步实现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统一调度和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等6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 水生态 跨流域调水 水管理 长江流域
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 1 水资源量
长江流域降水较丰沛, 1956~2000年同步系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 100 mm, 折合年降水总量为19 370亿m3 ,占全国的31%。流域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9 856亿m3 ,折合径流深为552. 9 mm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流域绝大部分区域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60%~80%的径流量集中在汛期。流域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 492 亿m3 ,主要分布在山丘区,通过河川径流的形式排泄。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为2 390亿m3 ,流域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二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为9 958亿m3 ,占全国的35%。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各江河之首,人均占有量2 326 m3、耕地亩均占有量2 150 m3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70%。
对比1956~2000年同步系列水资源评价成果与20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1956~1979 年系列)成果,流域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
1. 2 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按不重复水量计) ,是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控制上限。扣除无法控制的洪水量和需下泄的生态环境水量,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 827亿m3 ,占全国的34. 7%。
1. 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a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约4. 57 万座,水库总库容1 745 亿m3 引提水工程约36. 8万处,年引提水能力1 336. 4亿m3 跨水资源一级区的调水工程11 处 塘堰约480. 7万处农村分散的手工、机械井约701万眼集雨工程约268万处。形成了约2 300亿m3 的年供水能力。
2007年,长江流域总供(用)水量为1 802.
根据1995~2006年同期供水量和水资源资料,长江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7. 8% ,略低于全国平均值(19. 0% ) ,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
2007年,长江流域人均用水量
1. 4 水资源质量
2007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257.
2007年,在所评价的69
2 水资源供需分析
2. 1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发展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依据全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预测成果,并参考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对2030年前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
预计到2030年,流域总人口将达到5亿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按2007年不变价,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万亿元左右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一、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将调整为4. 0∶50. 4∶45. 6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1 933. 3万hm2 ,比现状增加453. 3万hm2。
2. 2 用水定额和效率
按照“科学高效、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良好”的原则,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条件和节水减污的要求,应加强长江流域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到2030年,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168 L / (人·日)以内,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1%以下,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100 L / (人·日)以内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产业优化升级、逐步提高水价、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和推广先进的节水工艺等措施,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56 m3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6%以上通过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控制在422 m3以内,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 60以上。
2. 3 需水量预测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及采取强化节水措施的用水定额和效率指标测算,到2030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需水量为2 351亿m3 ,较现状供(用)水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2. 4 供水量预测
根据各区域水资源和来水条件、需水情况及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现有工程措施的挖潜配套与优化调度,适当建设新水源工程,以及加大污水处理回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措施,到2030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可供水量为2 348亿m3。
2. 5 供需平衡分析
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控制需求过快增长,对现有工程设施挖潜配套,适度建设新水源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到2030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总需水量2 351亿m3 ,可供水量2 348亿m3 ,缺水3亿m3 当保证率为90%时,总需水量2 594亿m3 ,可供水量2 587亿m3 ,缺水7亿m3。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份,可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特殊干旱年,除局部区域外,全流域总体经济社会发展不会因缺水而遭受大的冲击。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水资源控制性骨干工程,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应通过对现有设施挖潜配套,并结合综合利用规划,开发建设一批大型控制性调蓄工程和一批大、中、小型水源工程,重点解决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和黔中高原等区域的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区,考虑未来中游城镇密集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主要应通过加强节约用水和防污治污,强化对现有工程设施的挖潜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一批水资源调控工程和江湖连通工程,提高对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改善枯水期和枯水年供水状况以及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状况。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总体上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城镇及工业用水比重大,对供水水质及保证程度要求较高,在强化节水减污措施的基础上,主要应通过提高沿江工程的引排能力,逐步扩大引江规模等措施解决。
3 水资源配置
按照“公平公开、统筹协调、高效利用、综合平衡”的原则,对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用水行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使得水资源配置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协调,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
到2030年,长江流域本区域多年平均年共配置水量2 348亿m3 ,按不同用水行业分,工业、农业、生活、河道外生态环境配置水量为759, 1 195, 359, 35亿m3 ,分别占总水量的32. 3% , 50. 9% , 15. 3% , 1. 5%按城乡分,城镇和农村配置水量为1 064亿m3 和1 284亿m3 ,分别占总水量的45. 3%和54. 7%按供水水源分,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外流域调入配置水量为2 213, 87, 40, 8亿m3 ,分别占总水量的94. 3% , 3. 7% ,1. 7% , 0. 3%。
到2030年,在满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用水要求的基础上,多年平均年向外流域调出水量452. 5亿m3 ,受水区主要位于黄河、淮河、海河3大流域。
到2030年,长江流域本区域多年平均年河道外配置水量的消耗量为1 312亿m3 ,本区域消耗水量与向外流域调出水量之和为1 764. 5亿m3 ,占可利用量的62% ,入海水量为8 100亿m3 ,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份,河道内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总体可得到保障,特殊干旱年将受到一定影响。
4 水资源面临形势
4. 1 水资源可利用量有一定限度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有一定限度。长江流域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为56万m3 /km2 ,约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丰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最大的是鄱阳湖水系,为94. 6 m3 /km2 最小的是金沙江石鼓以上区域,为19. 3 m3 /km2。最大最小相差3. 9倍,地区分布严重不均。受季风气候影响,长江流域水资源量年际变化较大,且出现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在1956~2000 年系列中,最大为1998 年的13 045 亿m3 ,最小是1978 年的7 577 亿m3 ,最大最小比值为1. 7,变差系数为0. 12。降水量和河川径流的60% ~80%集中在汛期,年际和年内分配的不均性比较显著。长江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 827亿m3 ,可利用率为28. 5% ,即使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工作力度,可利用量仍然有一定限度。
4. 2 水污染防治任务更为艰巨与复杂
长江流域水体水质总体良好,但湖(库)水富营养化有加重的趋势。根据河流水质评价结果, 2007年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总体良好,大部分河段能满足所属水域水功能的要求,但局部污染较严重,干流城市江段岸边水域水质较差,尤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5个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更为突出,支流部分河段特别是嘉陵江、岷江、沱江、汉江、湘江一些重要城镇的河段水污染严重。根据湖(库)水水质评价结果, 2007年湖(库)水均处于中营养以上,其中处于富营养状态的占24. 1%,且湖(库)富营养化有加重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生活和一般工业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2007 年已达到257. 3 亿m3 (不含太湖) ,且处理率仅为4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总氮和总磷的面源贡献率已超过70% , COD和氮磷的面源贡献率已接近50% ,而面源污染治理仍是世界性难题。因此,污染源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4.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但地区之间严重失衡,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7. 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发利用程度总体较低。地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距较大,开发利用率最高的为太湖流域,约85%,最低的为金沙江流域,约5%,地区间严重失衡。由于部分地区的水资源过度、无序开发,造成局部地区出现河流断流、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入海水量减少、咸潮入侵加剧,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显现。
4. 4 供水保障程度及用水效率低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供水保障程度较低、用水效率不高。流域已建蓄、引、提、调等大、中、小型工程设施约522 万座(处) ,集雨工程、水井等微型工程设施约969 万处(眼) , 2007年总供(用)水量为1 802. 1亿m3 ,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中,蓄水工程供水能力约占总供水能力的1 /3,且多为小型水库和塘堰,各类蓄水工程的总调节库容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不足1 /10,由于调蓄能力小和控制程度低,供水保障率较低。由于节水意识不强、节水设施不足,平均单位用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 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用水效率不高,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4. 5 调水量大影响本流域可持续利用
长江流域内需水量将持续增长,且跨流域调水任务繁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到2030年,长江流域本区域多年平均年需水量为2 351亿m3 ,较2007年供(用)水量增加548. 9亿m3 ,将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到2030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向外流域调出水量452. 5亿m3 ,其中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分别为148, 120. 5, 80亿m3 ,滇中调水工程12. 1亿m3 ,引江济渭工程15亿m3 ,引江入巢济淮工程10亿m3 ,江苏沿海引江工程58亿m3 ,其他调水工程8. 9亿m3 ,跨流域调水任务十分繁重。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较丰沛,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供水工程不足,局部地区供用水矛盾较为突出,现状供需平衡分析表明,多年平均和75% , 95%保证率情况下,全流域分别缺水14亿m3 和38亿, 101亿m3 ,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黔中高原、湘南湘中、赣南、汉江唐白河、鄂北岗地等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忽视了对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局部地区水质污染和不合理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破坏和水生态恶化,严重威胁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干支流一批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并投入运行,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及河口等区域的水资源情势将产生较大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叠加累进影响也将逐步显现,必须研究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由于长江流域是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跨流域调水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源区所在河流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形成较大压力,需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还很粗放、节水管理与节水技术还比较落后,用水效率不高,加重了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治污压力。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海平面上升,河口地区咸潮入侵将加剧,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可能增加,水资源安全保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面临巨大压力。
4. 6 水资源统一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水资源管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尚待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还需进一步强化。随着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确立,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完成,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水行政执法监督的不断强化,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将逐步得到加强。为全面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流域水资源管理应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建立并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目前,流域水资源管理上的责权分离的弊端依然存在,尚需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的职能划分与结合问题,亟待建立切实可行且高效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5. 1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较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和枯水时段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废污水排放量巨大,且逐年增长,水资源保护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地区和枯水时段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厉行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重要前提,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因此,应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长期坚持。
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按照“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的原则,使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全过程。要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转变用水模式,提高用水效率,全面加强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节水,抑制需求过快增长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保护好水资源,从而缓解部分地区和枯水时段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5. 2 大力强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但干流城市江段、支流部分河段水质较差,湖(库)富营养化有加重趋势,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废污水排放量还会逐年增加,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由于部分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局部地区已出现一系列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且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叠加累进影响将逐渐显现,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必须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为基础,合理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大力强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好流域水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应按照“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以入河排污控制量为控制目标,加快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干流主要河段和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强化湖(库)富营养化治理,逐步使水功能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内,使水环境呈良性发展以河(湖)生态环境需水为控制目标,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调度运行管理,使干支流控制断面下泄水量和流量满足生态环境需水要求,水体多种功能发挥正常以保护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区域与保护对象为重点,合理规划流域治理开发方案,强化生境、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河流水体生物群落,实现水生态系统功能正常。
5. 3 不断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由于长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小、控制程度低,局部地区供需矛盾突出,供水保障程度低,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尚不高,还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因此,必须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应遵循“总量控制”的原则,到203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30%左右,应按照“三生用水兼顾”和“综合利用”的要求,在全面强化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加快城市供水水源建设,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建立健全应急供水机制,保障饮水安全加强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积极推进水能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加强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统一调度,加快农村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障长江流域用水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通过河道渠化、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加快航运发展。从而逐步建成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4 高度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西线,滇中调水、引汉济渭、引江入巢济淮、江苏沿海引江等众多跨流域调水工程均以长江干支流为水源。从长江流域及分区水资源总量分析,在一般年份跨流域调水工程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影响总体不大,但部分调水工程对水源工程所在区域或河段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枯水时段对长江下游干流及河口地区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影响。
跨流域调水工程应按照“调水区与受水区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调水区与受水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调水规模,落实缓解不利影响的补偿措施。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调水区应采取必要的补水措施,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落实生态环境补偿措施,保证调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枯水时段应采取联合调度措施,当长江下游干流及河口地区供水紧张和咸潮入侵严重时,跨流域调水工程应采取避让措施,保障长江下游干流及河口地区供水安全。建立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经济调节机制、水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以及生物入侵防范机制等,以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保障调水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受水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5 逐步实现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统一调度
三峡及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逐步建设并投入运行,对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作用。但工程群的运用也将显著改变水沙条件,从而对各支流尾闾、中下游干流、河口及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防洪、河势、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等产生叠加累进影响,同时单一工程独立调度也会制约其他工程及工程群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逐步实现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统一调度。
长江流域应按照“兴利服从防洪、电调服从水调、专业服从综合、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通过逐步完善法规、加强组织和协调、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强化调度管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统一调度管理制度,以实现流域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尽快制定和出台“长江水量调度条例”组建流域综合调度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和跨部门协调机制、责任分摊和利益共享机制、补偿机制、分级分部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水情监测基础设施和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建立长江整体调度模型,制定统一调度方案,确立调度方案管理制度和后评价制度,从而,为实现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统一调度提供法律、组织和技术保障。
5. 6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随着《水法》等涉水法律的颁布实施,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得以确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日趋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和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开始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坚持“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健全法制、改进体制、完善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1) 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体系,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遏制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各地的水资源条件,完善各级行政区用水定额,严格控制超定额用水。
(2) 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管理,提高科学论证水平,切实从源头控制对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逐级明晰各河流和行政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根据从严从紧的要求重新核定各用水户用水量,换发或发放新证。
(3) 建立计划用水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制度。根据水的中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水资源状况和年度来水量,动态制定年度用水和水量调度计划,逐步建立年度用水计划申报、下达和执行监督机制。根据水资源的动态状况,加强对多种水源的统一调配,实行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统一调度,以提高水资源的整体调配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和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4) 健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根据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水质状况和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分阶段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目标,依法提出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意见。健全入河排污口登记、审批和监督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管理,要将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入河排污口,切实加强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根据有关规划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采取综合措施,强化饮用水水源区保护。建立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根据各河流水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研究制定主要江河不同河段和主要控制断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基流、生态环境下泄水量等控制指标,作为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的控制条件,通过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调配,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谁排污谁治理”的原则,研究和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各类水工程建设和调度运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和标准,建设和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江河湖库水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
(5) 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经济调节机制。
建立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价值体系,合理确定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及各类用(排)水户的资源环境税(费)标准,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用纳入资源环境税(费) ,并完善征收制度。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经济调节政策和管理政策体系,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的用水实行差别水价,逐步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生产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积极探索丰、枯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
(6) 健全干旱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强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取水、供水、用水和退水等水事活动的计量与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监控能力,提高对干旱、突发水污染、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启动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调度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建立应对干旱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水源储备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确定流域和各区域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水源储备、水资源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水量调度预案,建立水资源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立水资源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应急响应机制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