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论文

北京工业节水的思考:每年用水差额达13亿立方米

时间:2011-07-08来源:

 

往年的冬天,不管多冷,每天早晨群明湖湖面上都会泛起白色的雾气,今冬,群明湖首次结冰了。岳星摄

2235,这两个数字再平常不过,一年级的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孰大孰小,根本不用思考。

但是,如果把这两个普通的数字放到这样的语境中:本市目前年均形成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22亿立方米,而全年用水总需求量为35亿立方米。

如此一来,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失去刚才的那份轻松,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每年的差额达到13亿立方米,北京的水资源已经长期处于超载的状态。

再加上这样的背景: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保障压力必会越来越大,产业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强的水资源束缚。

那么,在2011这个“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前提下,实现本市工业更好的发展,让“做强二产”的目标得以实现,进而实现首都经济更好的发展?

这些,关乎着我们每一个在北京的人,关乎着我们的现在,以及未来。

1水的束缚

已经过去的这个冬天,有两件与水有关的事情,应该被北京所记忆:

——在等待了108天之后,29日晚10时,初雪终于没有辜负人们的期盼,飘然而至,这是60年来北京最晚的初雪。此前,“今冬无雪”占据各大媒体焦点位置长达数周。市民们抬头可见漫天的白色奇葩,脚下是“咯吱”作响的白色音符,但有多少人知道密云、延庆、门头沟等9区县,37个人工作业点联合行动,共燃烧了1200余根碘化银烟条以辅助增雪。

——在“炙热”了90年之后,113日,以往喧嚣热闹的京西石景山再也听不到机械的轰鸣,再也看不到火红的钢水,首钢的老厂区正式谢幕。厂区里有一处被石景山人亲切地称为“大水池子”的群明湖,因为湖水是炼钢用的冷却水,往年冬天从不结冰。但是今年,“大水池子”结冰了。站在群明湖畔,记者身边一位石景山区委的工作人员不禁感叹:小时候,我们这边的孩子都在这里游泳。

这两件事从某种层面来看,其实正是目前“北京的水”和“北京工业用水”的一个写照。

108天无降雪,北京是缺水的北京。

据有关部门测算,10年前北京的水资源量为37亿立方米,人均可以达到300立方米。但是现在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降雨量的减少,使得北京的地表水进一步减少。同时,人口数量又在不断地激增,使得本市本就存在的“水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缺水,但是水却是工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正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将深度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而其中“做强二产”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通过“做强二产”,才能形成较强的产业经济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聚集国内外高端企业总部和众多高端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北京的科技、智力、人才优势。

面对水资源严重紧缺这一巨大束缚,北京工业何去何从,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逐年递增?

“大水池子”的存在和今冬的首次结冰,就是北京工业曾经和正在给出的答案之一。

2北京的应对

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牌楼、亭、榭、廊、桥交相辉映的“大水池子”,不论怎么看,都更像一个旅游景点。其实这个群明湖是一个经过治理的高炉循环水池。

“大水池子”的储水量大约在100万立方米左右,主要任务是向首钢集团几个重头分厂——钢厂、铁厂、焦化厂提供循环工业用水。

如此一来,由于循环使用旧水,便大大减少了新水的使用量,因此,工业使用循环水这一“内部挖潜”的方法,便成了众多用水大户所热衷的方式之一。

“大水池子”的存在,已经数十年。其实彼时的北京工业,早已意识到了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紧缺的束缚,“节水”是共识。

再看一个最新的例子:216日凌晨,位于京南亦庄开发区的京东方8.5代线配套的再生水厂设备调试成功出水,比要求的出水时间提前两天。

据了解,作为京东方8.5代线主要生产水源,再生水将占到项目整体用水量的85%以上,使得京东方8.5代线的生产线成为最“绿”的生产线。

再生水厂是为京东方8.5代线提供用水的心脏,总面积7820平方米。为了提升水质,提升水厂处理污泥的能力,东区再生水厂新增了滤池环节,并从美国引进了最先进的滤池设备,滤膜则采用了日本的最新产品。按照规划,再生水厂一期日处理规模2万吨,京东方8.5代线试产后,每天需要的3000吨再生水都由此而来。

从群明湖再到这座再生水厂,在节水的道路上,北京工业不断探寻着循环再生利用的更好模式和更佳途径。

同时,在节水的工艺上,本市众多制造业企业也没有停步。亦庄开发区内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的行业翘楚,通过调整热回收系统的运行时间,大大节约了蒸汽的使用量及冷冻水的用量。不仅如此,该公司在建厂之初就建设了空调冷凝水收集系统、超纯水回收系统等多套回用系统。每天可回收2000吨制程排放水,夏季每天回收100吨空调冷凝水,在经济上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大水池子”的结冰,也在印证着北京工业节水的另一条道路——结构调整。

本市坚决退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企业。首钢、焦化厂、化工二厂、有机化工厂等一批曾为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但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不能满足“两型”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陆续进行搬迁调整或全面停产,近年来共有一百余家“三高”企业退出。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仅去年就退出高耗水企业数十家。

循环用水、改进工艺、结构调整,北京工业节水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3数字的答案

让我们看以下的数字:改革开放以后,本市的工业用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变化,曾经在1992年达到了15.5亿立方米的工业用水峰值,之后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筹办北京奥运,工业用水量的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在2001年至2010年,工业用水总量由9.2亿立方米下降到5.2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由23.6%下降为14.4%

工业用水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自2001年至2010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98立方米降至18.77立方米,降幅达80.85%。“近年来,本市万元GDP水耗由51立方米下降到33立方米。”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成绩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分析,工业用水在行业、主体、效益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首先,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热电、化工和冶金三大传统行业。

其次,用水大户特征明显。目前,本市耗水量最大的企业分别集中在热电、化工、冶金、酒品饮料等行业,而其中神华国华北京热电、京能热电、燕山石化等数家用水大户,其耗水量相当可观。

再次,现代制造业的用水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工业行业和第三产业。

通过这些表象,可以说,近年来本市已经形成了以退促降、循环利用、总量控制等工业节水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工业用水大幅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再生水的循环利用也成为有效手段。

2004年起,本市开始把再生水纳入到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确定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河湖和市政杂用的利用方向。到了2007年,本市9座热电厂的生产冷却用水全部用再生水替代,年新水使用量减少1.2亿立方米。到了2010年,本市年使用再生水量达6.8亿立方米,工业的新水使用量随之下降。

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过去北京工业节水走对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但是,对于未来,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4“十二五”的分析

224,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发布消息:今年,南水北调工程计划完成投资520亿元以上,争取超过600亿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超330亿元。

面对南水北调工程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每一个北京人都期待着:2014年,我们将用上长江水。

彼时,北京的水资源将得到极大的缓解,在这一利好下,未来北京工业节水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小,这个合理的推论是否正确?

“工业节水的压力一丁点儿都不会减少。”在位于恩济庄的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四层的办公室里,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聊起工业节水这个话题,一直紧皱眉头,“可以说,即使南边的水来了,工业用水的上限指标也不会提高,总量不会增加。”

据介绍,当工程完成实现调水之后,从南方来的水量虽然很大,但是本市目前人口增速较快,市民的生活用水必然增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增加,用水量必然上升。

同时,北京正在建设世界城市,城市环境的大幅改善,以及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这些领域的用水量也会大量增加。

“除了雨水,我们的用水就是来自地下,当南水到了北京以后,将停止对于地下水的超采,甚至用南水涵养地下水。”该负责人说道。

这样看来,南水北调这一浩大工程,对于工业用水来说,意义有限。

没有“南水”的帮助,而且从数据分析来看,形势更加严峻。

若按照“十二五”规划初步考虑,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这一约束性指标定为降低15%;若按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8立方米,同时保持工业10%的平稳较快增长速度测算,到2015年本市的工业用水量将达到7.3亿立方米,将比“十一五”时期高出40%。多出的水从何而来?难以保障。

若按照工业用水的总量保持不变,维持在5.2亿立方米,同时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8立方米计算,到2015年,只能支撑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做强二产”又从何谈起?

再计算:按照工业用水总量保持不变,同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10%进行计算,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必须降至12.7立方米,下降幅度达到43.8%,年均下降9.1%。再节水,节省更多的水,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每年9%的下降幅度,如何实现?

5未来的对策

摆在北京工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节水文章”,究竟还有多少潜力可挖?而且这“潜力”必须是一个达到甚至大于9.1%的数字。

在工业用水规模保持在当前的5.2亿立方米,甚至更少的情况下,北京能否承载一批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落地,发挥科技支撑的引领作用,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而实现全市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大幅降低,是“做强二产”能否实现的关键。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从数据上分析,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

首先,落实调整改造计划,可以进一步减少工业用水量。通过当前已经列入计划、有利于推进工业节水的项目进行梳理,累计可以减少工业用水8000万立方米,占目前本市工业用水总量的15%

8000万立方米来源主要为:首钢全面停产后的1574万立方米;华电北京热电关停后的422万立方米;继续“三高”退出的350万立方米;神华国华北京热电实现用水闭路循环节省的5000万立方米,等等。

其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腾退出较大工业用水空间。如果我们对热电、化工和冶金这三大高耗水行业进行分析,热电属于城市基本保障行业,未来发展必须保持平稳增长,只能通过技术改造和循环利用实现节水,而化工和冶金则可以通过加大搬迁实现节水。

按照工业行业的用水效率进行测算,若调整退出化工、冶金行业295亿元的增加值,占这两个行业增加值的86%,可以腾退出1.1亿立方米的水量。

以上两项合计,可腾退近2亿立方米的用水空间,按照当前的制造业用水效率计算,可供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倍多,完全可以承载一大批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做强二产”完全可行。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未来的北京工业应该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方面加大力度。

根据可行性分析,未来化工等落后产能在五年内退出比重将达到24.6%,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年均增长19.6%将可以实现“十二五”时期工业增长10%而用水总量不变的目标。因此,北京未来应加大化工、冶金等落后产能的调整退出力度,大力引进符合首都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

同时,还应加大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力度,根据测算,目前本市有70%的工业废水资源量可供开发使用,可以减少工业数千万立方米的新水用水量。特别是随着“退城进区”的逐步推进,工业布局由分散转向工业园区集中,更多的工业园区如果效法亦庄等处的节水管理、再生水利用等先进经验,各个新兴园区的节水效果将大于曾经的传统制造业。

而工业节水的管理力度也不可松懈。首都更应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制定严格的用水标准,并继续实施企业用水定额管理。有关专家还建议,要更加积极地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节水,水价应该能够充分体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实现用水价对高耗水企业的成本约束。

缺水的北京,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做强二产”的前景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