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论文

关于发展西宁市城中区节水农业的思考(王瑛)

时间:2011-10-24来源:中国水利

 

1 概况

西宁市城中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中心地带,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2008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实施“扩区提位”战略以来,辖区总面积增加至151 km2,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28个社区、32个行政村,总人口近28万,其中农业人口约3.76万人,总耕地面积3.89万亩,其中水浇地2.29万亩,旱地1.6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6亩,人均占有水浇地0.59亩。

2010年城中区社会总产值达到9047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056万元,工业产值210813万元;服务业产值685925万元。三产结构由上年的0.95:21.7:77.35变化为0.89:23.30:75.81,第一、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比重有所提高,第一产业下降0.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7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农业产值同比增长19.24%。从种植业结构分析,油菜、蒜苗、胡萝卜、蔬菜四大优势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6805亩,1000个日光节能温室,1000个蔬菜大棚,以及占地155亩的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了25.43%。巩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产值,发展节水农业已见端倪。

1.1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西宁市城中区以中山、丘陵河谷地貌为主,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抬高,平均海拔2600m,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河谷阶地川水地带、低山丘陵浅山地带两类。

①川水地带:分布于南川河谷阶地地带,地形较平坦开阔,海拔2250m-2400m。主要包括南川西路办事处、南川东路办事处和总寨镇的大部分村落,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灌溉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是城中区种植业主产区。

②浅山地带:分布在川水地带外围,主要包括总寨镇的陈家窑、莫家沟、上下细沟、上野、下野等6个村,地形破碎,丘陵起伏,气候干燥,自然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以旱作农业为主。

(2)土壤

城中区的土地类型以川原地、浅山黄土台塬和梁状丘陵为主,土壤种类多种多样,以栗钙土和灰钙土为主,自高海拔至低海拔去土壤类型以此分布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沼泽土等,同时亦分布有北方红土、灌淤土、潮土等多种非地带性土壤类型。灌区土质肥沃,土层厚度大,适宜耕种和山坡绿化。

(3)气象状况

西宁市城中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主要特征日较差与年较差均大,降水充足,水热同期,蒸发强烈,多夜雨;日照长,辐射强,平均气温5.8,极端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26.6。光照资源比较充足,无霜期172d,日照百分率50%-60%,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区域内热量条件亦存在较大差异。河谷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适宜农业发展,而浅山地区热量条件能够满足种植业需求。

(4)区域地质概况

城中区位于西宁盆地西南部,属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大部分耕地处于低山丘陵间的河谷阶地上,分为山前冲洪积倾斜河谷冲积平原和冲洪积平原等单元。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大部分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第四纪黄土,沟谷两侧已侵蚀出露第三纪红土,呈现黄土高原中期侵蚀地貌,地形较破碎,土层深厚而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受侵蚀。河谷冲积平原土层为渗透性较强的含泥砂砾石亚粘土。坡洪积裙的前缘,为冲洪积的砂卵石层,透水性强。

2 水资源及用水现状

2.1.主要水资源

城中区水源来自湟水河右岸一级支流大南川河。大南川河上游分东西两岔,在陈家滩汇集。干流自西南流向东北,经总寨乡至逯家寨东北进入西宁市,于市区长江路湟水大桥以上注入湟水,河长49km,河口海拔2225m,流域面积380km2,平均河宽30m,河床由砂砾石组成,平均比降36‰,降水量自河口向河源递增,河口一带380mm左右,河源处650mm左右,年平均流量2.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0.6亿m3。东河发源于拉脊山的马鸡沟峡,属山溪性河流,常年流水,径流补给以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为主;西河发源于拉脊山的门旦峡,径流补给以降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为主。

大南川水库作为调节性水库,始建于197010月,于197410月竣工。坝高46.5m,设计库容1320m3,设有东、西河两处引水口,引水口以上流域面积165km2 (其中东河101km2,西河64km2)

大南川水库引水口处天然来水量为:保证率P=50%年平均流量为1.26m3/s,年径流量为3978.9m3,保证率P=75%偏枯年份平均流量为0.98m3/s,年径流量为3084.8m3,保证率P=90%枯水年份平均流量为0.58m3/s,年径流量为1837.6m3。大南川水库引水口处各代表年逐月天然流量见表1

2.2各行业对水资源利用现状

(1)农作物需水量计算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城中区的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及灌溉制度,针对南川河流域约2.9万亩水浇地进行需水量计算,规划灌区现状毛需水量为1488.91m3,结果见表2

(2)工业及生活用水计算

工业用水采用省水资源公报发布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水指标,基准年按91m3/万元计算,生活用水按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中值,每人每天120L计算;2015年及2020年预测值,根据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值、节能降耗目标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目标综合考虑计算预测。西宁市城中区各水平年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需水量计算见表3、表4、表5

(3)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农业的实施,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数逐步提高,农业用水总量将逐步减少。2015年、2020年预测灌溉水利用系数将分别达到0.500.65。各行业计算对水资源需求见表6

(4)预测供需平衡分析:经计算,西宁市城中区用水供需平衡情况见表7

2010-2020年供需水量平衡分析预测,当P=50%时,基本不缺水;当P=75%时,亦不缺水;当P=95%时,城中区均缺水。农业仍是区内用水的大户,三种频率的各月及年产水量均大于同期作物需水量。出现缺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地面植被较差,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干旱季节的河川径流量小;二是区内大中型骨干蓄水工程奇缺,而且也没有建设此类工程的适宜条件;三是区内水资源少,且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2.3灌区灌溉现状

城中区大部分灌区主要以地表自流灌和沟灌等形式实施灌溉,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浪费水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推行节水灌溉,要继续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实施以节水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在用水总量限额的情况下,要加大水利管理力度,强化节水灌溉意识,实施节水工程改造,优化灌溉管理技术,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通过节水挖潜,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使灌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以总寨镇清河民营灌区为例,其支斗渠是群众自建、自管的民营渠道,渠道基本沿等高线布置,渠道为自然的土渠,纵坡混乱,渠系建筑物残缺,渗、漏水严重,致使受益村的农田得不适时灌溉。

水资源短缺、又得不到有效利用是制约城中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农业节水势在必行。

3 对策和措施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目前青海省乃至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局面,节水灌溉已作为解决农业发展缺水问题的重要举措被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城中灌区由于灌溉水利用系数低,有效灌溉水量严重不足,使许多水浇地灌水次数减少,灌溉保证率低,导致了灌区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发展节水农业。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根据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坚持增水与节水、开源与节流、节水灌溉与耕作改造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开发上应以小型为主,蓄水为主,扬水为辅。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制定农业经济、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灌溉回归水等多种水源的开发利用,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协调好各方面的意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灌区的效益最大化。

(2)结合国家水利普查,清家底,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规划要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3)从生态角度出发。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持续干旱等原因,灌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田荒漠化直接威胁到当地经济发展。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可以改变本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会产生有利影响。

(4)提倡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旱地土壤是我区大豆、蔬菜、油菜、牧草等经济作物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极推广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推广保水抗旱化学制剂应用技术。

(5)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来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加以实施。

3.2建立适应农业节水发展、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

实行灌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灌区处与各用水单位的关系和职责,实现水资源从上游到下游、从地表水到地下水、从引水水源到排水出口,从水量到水质、从农业用水到城镇及工业用水的统一管理,以及水务一体化管理。

3.3共同参与,建管并重,发展节水灌溉

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工程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我们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一手抓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手抓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使已经建成的工程项目更好地发挥效应。新建的节水灌溉工程,要明晰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灌区和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鼓励灌区建立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让农工广泛参与农业节水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更新改造的长效运行机制。

3.4建立高效服务的技术培训与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积极稳妥地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用水户参加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同时,要加强推广应用各种改进地面灌溉的新技术,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和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3.5建立农业节水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要依据《水法》、《农业法》的节水条款制定配套法规,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城中区农业节水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宁市城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西宁市城中区农林牧水局

[2]《西宁市统计年鉴(2010)》,西宁市统计局

作者简介

王瑛,女,(1974.9-),本科,助理工程师,就职于城中区农林牧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