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视点

刘冬顺:加快完善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时间:2021-08-19来源: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也进入新发展阶段。新阶段,水利工作的主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28日,李国英部长在水利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把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摆在新阶段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四种能力的首位,把“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放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的第一位。淮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水利部决策部署,结合淮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实际,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70余年逐梦安澜,基本建成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淮河流域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域内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加之黄河夺淮的深重影响,淮河洪涝灾害多发频发。
新中国成立翻开了淮河治理崭新的一页。7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会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完善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淮河时充分肯定了70年淮河治理成效,并作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的重要指示。
70多年来,新中国治淮始终秉承“蓄泄兼筹”方针,坚持上中下游系统治理。在上游,兴建佛子岭、梅山、燕山、板桥、石漫滩、昭平台、出山店等水库,控制面积和防洪库容大幅度增加,有效提高了拦蓄洪水的能力。在中游,建成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实施河道整治,兴修加固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及淮南、蚌埠等城市圈堤,建设蒙洼、姜唐湖等干支流行蓄洪区。开挖怀洪新河、茨淮新河等人工河道,治理淠河、史灌河等重要支流,有效提升了蓄洪、滞洪和分泄洪水的能力。在下游,加固洪泽湖大堤,实施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整治,完成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实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不断巩固和扩大入江入海能力。这些工程的兴建,使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截至2020年,淮河流域共建设水库6300余座、人工河道2100多km、堤防6.3万km、行蓄洪区27处、泵站6.5万座,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标准大幅度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已达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已基本提高到10年一遇~20年一遇及以上。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御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战术转变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的从容应对局面。

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对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这些新的要求,当前淮河流域防洪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防洪工程布局与需求不够匹配,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仍然存在。
工程体系方面,一是上游拦蓄能力仍然不足,防洪标准偏低。部分支流洪水缺少有效拦蓄,增加了干流的防洪压力。二是干流中游高水位时间长、行洪不畅,严重威胁两岸防洪保护区安全。行蓄洪区启用标准低、居住人口多,启用难度大,洼地排涝标准低,防汛救灾依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新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下游洪水出路不足,洪泽湖中低水位时泄流能力偏小,影响中游洪水下泄。四是沂沭泗地区重要保护区防洪标准与防洪保护对象及重要性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提高防洪标准。五是沙颍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标准不足,中小河流缺乏系统治理,众多水库、闸坝仍存在安全隐患。随着城镇化发展造成下垫面进一步变化,重要城市和区域排涝能力不足,涝水外排与骨干河道行洪矛盾突出。
非工程体系方面,流域防洪指挥调度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距离实现流域智慧防洪“四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直面问题,如何更好地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助力淮河保护治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新的历史使命。
三、聚焦薄弱环节,优化新时期淮河防洪工程布局
基于70余年治淮建设成果,淮河保护治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基础、制度基础和科技基础,为实现向形态更高级、基础更牢固、保障更有力、功能更优化的阶段演进提供了前提条件。
淮委将针对当前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水情、工情新变化,统筹研究上下游、左右岸、行蓄洪区、“蓄”与“泄”、干支流洪涝关系等问题,以流域整体为单元进一步优化调整防洪减灾工程布局,不断加强防洪除涝短板和薄弱环节建设,将流域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提高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基本相适应的水平。
一是加快淮河上游控制性工程建设,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加快规划内袁湾、下汤、张湾等控制性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游洪水拦蓄能力;实施宿鸭湖等水库的清淤扩容,研究优化现有水库特征水位,恢复和提高防洪库容;研究梅山、响洪甸等现有水库联合调度和互联互通,增强水库的削峰、错峰能力,充分发挥水库群的“联合作战”效益。结合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复核淮河上游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研究论证淮河干流上游防洪工程布局。
二是扩大淮河中游行洪通道,确保行蓄洪区行蓄洪功能。加快实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干流滩区和行蓄洪区居民迁建,通过疏浚河道、退建和加固堤防等措施,扩大河道行洪通道,巩固河道设计泄洪能力,尽快打通淮河直接入洪泽湖通道;加强行蓄洪区建设,优化行蓄洪区空间布局,提高行蓄洪区运用标准,确保行蓄洪区能够安全、及时、有效运用。针对防洪保护对象及重要性的变化,进一步复核防洪标准,研究实施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提质升级;开展淮河中游分级设防目标及水位控制条件、干支流洪水组合关系、干支流生产圩整治以及行蓄洪区管理政策等研究论证,进一步优化淮河中游防洪工程布局。
三是提升淮河下游入江入海泄洪能力,优化流域洪水出路。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泄洪能力、提高洪泽湖及其下游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同时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滞洪机遇,改善渠北地区排涝条件,并为今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整创造条件;实施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提高行洪能力,通畅排海出路;增建三河越闸,扩大洪泽湖中低水位时的泄流能力。在冯铁营引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整建设以及洪泽湖综合治理等。完善沂沭泗河水系防洪体系,扩大洪水东调南下规模。推进实施新沂河扩大及骆马湖提标、新沭河扩大等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建设,扩大东调南下工程行洪规模,使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逐步提高到100年一遇。综合考虑水资源、生态环境、航运等因素,进一步研究论证南四湖防洪体系完善。
四是加强重要支流及洼地等防洪体系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针对区域防洪除涝突出问题,强化防洪除涝短板建设,实施洪汝河、沂河、沙颍河等重要支流治理,提高行洪能力;全面完成河南省重点平原洼地、安徽省怀洪新河水系洼地等工程,加快实施其他规划内未治理片区的洼地,提高区域排涝能力,改善易涝多灾局面。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水闸除险加固,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持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实施重点隐患区防灾避险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持续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提高中小河流整体防洪能力,防止洪水风险转移;加强重要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使其防洪除涝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推进沿海地区海堤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沿海风暴潮防御体系。
五是加快推进智慧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防汛调度决策能力。加快推进数字淮河建设,进一步完善雨情、水情、工情监测站网覆盖和信息感知体系,以自然地理、干支流水系、水利工程、经济社会信息为主要内容,对物理流域进行数字化映射,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实现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构建模拟仿真平台,全力支撑防洪“四预”模拟仿真,提升洪水预报调度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及时准确预报、全面精准预警、同步仿真预演和精细数字预案,构建流域智慧防洪体系,为流域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优化调度提供超前、快速、精准的决策支持,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下一步,淮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水利部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高站位、更严要求、更自觉行动,进一步优化防洪排涝布局、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强化洪水风险管理,全面提升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抗旱减灾能力,奋力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