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视点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何迟迟没有开工建设?

时间:2021-05-21来源:

2C74492A-B9A9-4774-9068-10C8F96D63A5.jpeg

“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习近平

1573A56B-45F9-474B-935E-91E38B3FD83D.jpeg

5月13日,正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12月12日,历经50年论证规划、耗时10多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自此,南水穿行千里,一库碧水,惠泽万民。近日来,南水北调这个世纪工程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全国政协委员的热议。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工程将分东、中、西三路实施。如今,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已全面通水6年有余,西线工程进展如何?将为黄河流域带来哪些改变?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王光谦。


每年将为黄河流域增加超过300亿立方米水


对于常年和黄河“打交道”的王光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让他很是兴奋。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到了西线工程,还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的战略性水利工程,也是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水利工程。”王光谦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上升为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


资料显示,黄河以占全国2%的年径流量,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向流域外调水,以及一般河流所没有的输送大量泥沙入海的任务。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是极度缺水区。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估计,2050年黄河流域在节水充分挖潜的情况下,将比现在增加需水130亿立方米左右。


王光谦特别强调,“在正常年份,节水有效;遭遇干旱年份,将无水可节。开源节流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是真正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生命工程。”王光谦说。


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西线工程将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在初步方案中,西线工程可为黄河流域每年增加超过300亿立方米水。


王光谦告诉记者,这其中,包括西线调水约240亿立方米;黄河中、上游建水库“蓄水”约80亿立方米左右;黄河本身的“内循环”增加约80亿立方米左右。


三大争论焦点


从2002年开展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后,西线工程一直“杳无音信”,直到18年后2020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报告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西线工程的路可谓走得异常艰难。


“由于争论很大,也导致至今没有开工建设。”王光谦说。


据王光谦介绍,西线工程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工程难度大、生态环境影响大、工程投资大效益低三个方面。


技术上是否可行?


据介绍,规划中的西线工程途径青藏高原崇山峻岭,地质活动较活跃,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条件差。


在2016年由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写的《南水北调回顾与思考》一书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表述:西线施工沿线有大量深埋、大断面隧洞,最长的洞段73公里,最大洞径9.58米,隧洞施工技术难度大,在我国尚无先例。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原来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看来都不是问题。尤其是随着川藏铁路工程的开工建设,在王光谦看来,西线工程的施工技术完全可以达到要求。


“川藏铁路的技术方案,90%以上线路是隧洞桥梁;西线工程为100%的引水洞涵。现在川藏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同等难度的西线调水工程技术上应该不是问题。”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西线工程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大吗?


王光谦坦言,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水源地水库蓄水会带来淹没影响问题。其实不止是西线工程,在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开工之前,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但从通水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予以弥补解决。


“具体工程施工而言,西线工程沿线都是地下管道,影响有限,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影响。同时也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在水量调出区,调水量宜控制在40%的生态警戒线内。”王光谦说。


工程的投资是否和效益成正比?


为此,王光谦表示,西线工程向黄河上游调水,将与黄河自身水资源混合统一使用。但黄河水资源一直廉价甚至免费使用,如果只从收取水资源费的角度来算则工程投资不能收回。


“但调水工程是个系统性工程,要算整体的生态账。实际上,黄河土地光热条件好,水土匹配可以增加土地价值,负担工程投资。调入黄河的水量,一部分满足沿黄省区的生产生活用水的新增水量;另一部分可以灌溉毛乌素沙地,增加数千万亩高质量农地。”


王光谦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拿出一千万亩新增农地指标,用于土地占补平衡,可以筹措二万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工程建设、调水源区生态与经济补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事项。如果国家给与政策支持,将极大发挥西线工程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B4303CC0-3D38-41DA-8554-A2BD052CD518.jpeg

或将改造出亿亩良田


克服重重困难调来的300多亿立方米水又如何使用?


“我国北方缺水,增加的水资源宜多用于黄河上游地区:一方面,是上游地区沙化旱化土地广袤,光热资源充沛,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及生态改善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这些水资源被利用后,其蒸发蒸腾出的水汽可在其周边及下游,重新形成多次降水,并通过地下水补充到黄河中,由此提高调入水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王光谦说。


通过实地调研,王光谦初步建议,超过300亿立方米水中,200亿立方米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态改善,100亿立方米用于解山西、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长远发展中的水资源不足之困,其余用于西北(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城市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有了水,沙地变良田也不再是梦想。


“黄河中上游周边的大片沙漠和沙地以固定半固定为主,有水就易于改造成为农田。根据天然降水的多少,如果在这些土地上建设规模化设施农业,按每亩年需水100~200立方米计算,近200亿立方米水可将一亿亩沙地旱地改造为优质农田。”王光谦说。


实际上,在西北沙漠地区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西北光照条件好,可保证作物产量高、质量好,比如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种植的高质量土豆每亩产量在7000斤左右,西红柿产量每亩可达15吨。”王光谦说。


山西、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这些黄河流域中下游省市,根据其发展规划,到2035年,各约有10~3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缺口,因此用100亿立方米水的增量可大致满足其生产、生活、生态所需。


而在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包头这一线黄河上中游城市,从土地资源论,均有在引入水资源后,发展成超大城市的潜力,从而吸引或搬迁周边山区的农牧民向城市及周边聚集,同时可发展用地需求量大的工业。


“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论证、立项建设。特别是论证黄河流域水土优化工程,试点毛乌素沙漠沙地改农地工程,研究工程建设资金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黄河成为人民的幸福河’。”王光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