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9来源:
在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上的讲话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 姚文广
(2021年4月14日)
各位专家、委员、编委,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在春意盎然、柳色夹道的合肥共商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水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李国英部长明确指出,智慧水利对于水利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标志性意义,强调智慧水利建设要先从水旱灾害防御开始。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共同探讨信息化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以信息化驱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意义。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知名专家、资深教授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水旱灾害防御及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你们的研究成果、科技产品对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及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对长期以来支持、关心、致力于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专家以及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就本次论坛,我讲三点体会。
一、高质量发展对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
《规划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不断提升。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水旱灾害最频繁最严重、防御难度最大。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一项保发展、保民生、保安全、守底线的极为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尽管我们多次战胜了本世纪以来长江、淮河、太湖、珠江、松花江等流域性大洪水,2000年全国性大旱、2006年川渝大旱、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冬连旱,但也暴露出许多风险和薄弱环节:一是遇超标洪水或标准内洪水,堤防仍有发生漫顶和溃决的可能;二是中小水库尤其是病险水库失事风险较大;三是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风险长期存在;四是部分蓄滞洪区运用时人员安全、工程安全难以保证;五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存在平常低风险突变成高风险事件的可能;六是大范围、持续性极端干旱仍有可能危及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防汛抗旱减灾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二、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是实现《规划纲要》目标的重要抓手
李国英部长强调,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坚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十四五”期间,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的同时,必须强化科技引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工作,需要广泛采用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努力补齐信息化在监测预报预警和水工程调度等方面的不足,不断提升信息化对水旱灾害防御的支持和服务能力。要在“四预”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以超前的情报预报、精准的数字模拟、科学的调度指挥,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要重点围绕水旱灾害防御决策、业务管理、社会服务三方面做好文章。
1.水文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江河湖库水文站网的覆盖率,补齐中小河流、小型水库监测预报预警设施的空白;加强水文测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推动水文信息测报的智能化发展,提升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高分辨率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水文监测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建立流域洪水“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要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将雷达纳入雨量常规监测范畴,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2.预报预警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合作,提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积极开展洪水预报理论研究和系统研发,推进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特别是北方河流洪水预报、中小河流洪水早期预警等问题上有所突破。研究提出极端降水、超标洪水、山洪区群众转移等方面的预警指标,完善江河洪水、暴雨山洪等的预警发布机制,强化新媒体的应用,力求预警信息广泛传播、全面覆盖。加大预警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预警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3.水工程调度方面。以流域为单元建立流域防洪体系,建立数字流场,对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流域重要水利工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数字映像,建立可能影响区域的数字地形,将地形地貌以及包括人员分布、重要基础设施等在内的经济社会状况注入数字地形并实时更新,补充完善监测站网提高信息准确率,建设数学模拟系统,在数字流场中实现“四预”。目前,信息中心、各流域机构正在进行业务需求的梳理和对接,积极推进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系统建设,构建一个统一平台,然后分流域建设,并先行在淮河、海河进行试点。
三、充分发挥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社智力支持和交流纽带作用
减灾专委会作为防洪抗旱减灾领域唯一的专业学术组织,《中国防汛抗旱》杂志作为防洪抗旱减灾领域惟一的权威期刊,汇聚了行业内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极具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在行业内发挥着创新理论、传播知识、学术交流、科技成果推广等重要作用,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支撑。希望减灾专委会和《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社继续充分发挥平台与纽带作用,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加强研究攻关,充当科技攻坚的先锋,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路以及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议,积极为新发展阶段下的水旱灾害防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技术引领。希望在座的专家、同仁及业内企业都投入到这些研究上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使我们预测预报更加准确、水工程调度更加科学、指挥决策更加高效、防御手段更加智能,不断推动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事业向前发展。
至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已连续召开11届,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领域交流切磋、思想碰撞的盛会,倾注了各位委员、编委的心血,希望继续一如既往的关心、呵护、支持减灾专委会和杂志的发展。
同志们,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以优异的成绩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