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04来源:
8月31日上午,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筹建方案论证会在郑州召开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掀开了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是支撑点,更是发力点。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河南省将谋划建设河南省黄河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支撑国家战略的结合点、着力点,面向全流域、多省份、多学科进行谋划,打造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科技聚集协同科研创新平台,为争创国家实验室储备力量。
河南将投资20亿元,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筹建黄河实验室。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长由河南省省长担任,副理事长由主管副省长、黄委会主任、郑州市市长担任。实验室主任由国内著名科学家担任。
黄河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人员管理,建立完善的产权和共享制度,建立集智合作制度和科学的绩效激励制度。
实验室建设提出了15年5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今年将完成实验室挂牌,率先启动2-3个重大课题研究;2021年组建3-5个院士工作室,取得2-3项突破性成果;2022年,取得3-5项突破性成果,集聚科研骨干人员1000人左右,组建团队30个;到2025年,在流域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修复、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集聚科研人员2000人,组建团队达到50个;到2035年,解决流域发展战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等多学科交叉性的5大瓶颈难题,并在流域治理保护中应用。
实验室建设初期由“政府主导实施,实验室自助管理”,河南省政府主导,河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以黄委会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高校组建,逐步实现独立法人单位实体化运作,成立开放协同的新型科研机构。
8月31日,由省科技厅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召开论证会,邀请26位两院院士和专家学者就《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筹建方案》进行了咨询论证。与会院士专家对河南谋划建设黄河实验室给予充分肯定,并围绕各自专业,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及养护、水利地理信息化发展等前沿引领技术建言献策,为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筹建提供了真知灼见。
在论证会上,院士专家们对这一筹建方案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布局建设的机遇,在奋力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征程上彰显科技担当的重大举措。他们说,河南作为沿黄九省之一,河道形态复杂,防洪问题、二级悬河问题、黄河滩区问题、灌区用水问题、跨河发展问题等在河南段尤为突出。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哪里、应该采取怎样的运行机制、怎样才能立足河南辐射全流域、怎样才能实现优化配置、集智协同等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希望通过加快组建河南省黄河实验室,争创国家级创新科研平台。
河南省副省长霍金花在会上报告了黄河实验室的筹建情况。她说,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的定位是面向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流域系统治理国际前沿,以服务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凝聚和培育流域发展战略、水沙科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安全研究国际领军人才,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黄河特色的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果,促进流域水科学基础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用研究融通发展,构筑对外开放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流域协同创新科研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现将论证会发言摘要刊发,以供读者参阅。 依靠科技创新补齐黄河流域短板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 河南省黄河实验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定是靠创新驱动的,要依靠创新来保护生态,来预测水沙关系,来合理布置工程,来论证西线调水。高质量的发展更是未来沿黄九省区面临的重大挑战,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在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这正好是我们黄河流域的一个短板。黄河实验室建设既响应了国家战略,同时又补足了这一短板。我们坚信黄河实验室一定能够建好,我们也都特别支持。 面向未来提升站位为高质量发展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 建设黄河实验室,要站在面向黄河流域的流域系统和流域管理的高度上,从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发展趋势着手,面向未来组建一个黄河流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实验室。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建议把实验室做成一个黄河流域可持续管理的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服务。要建立大数据的分析和智能分析系统,用新的手段模拟水资源合理的配置,模拟水和生态环境、水和人之间的关系。在设立研究方向时,要确定每一个方向的定位,而不是单一的要素和单一学科。实验室的体制机制要鼓励交叉研究,鼓励综合研究,鼓励面向未来预测和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引领黄河研究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倪晋仁 黄河实验室的开放性要体现在面向各个相关领域的方向,实验室的前景才会广阔。实验室要提升定位,引领黄河研究的方向,做到一提大河研究,就能想到黄河实验室。要静下心来研究黄河中长期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治黄方略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参考。现在研究黄河的人很多,但黄河研究的氛围并不是很浓厚。希望能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形成一支高水平的黄河研究团队,要聚集一些对黄河着迷的、做梦都想着黄河的高水平专家,安心地坐下来研究黄河。 按照系统科学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建设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王家耀 谋划实验室建设一定要从黄河全流域按照系统科学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来考虑实验室建设问题。建议构建“黄河大脑”,要存储和保存所有黄河流域有关的数据,要建设一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资源池。建议构建“黄河模拟器”,可以将现有的物理黄河、科学黄河、数字黄河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互动,再结合一体的黄河流域感知系统和数据,来研究我们流域的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互配与融合的过程,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目标。 要把黄河河南段的事情搞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王浩 黄河问题包括了全黄河流域的水、能源、粮食、生态四大方面的用水竞争性协调问题。如包括了潼关高程进一步降低的问题,包括洛阳、开封沿河城市群、豫北城市群水怎么配置、怎么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包括在黄河极为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如何多发展像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型业态。所以在黄河实验室初期运行阶段,先要把黄河河南段的事情搞好,兼顾着黄河的排兵布阵,中期要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来做这个事情。实验室一定要有创新思维,经费要用在人身上,鼓励自由探索、自由申报,要重奖成果、重奖科研人员,这样才能鼓励创新。 要逐步建设自己的主力研究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高张建云 支持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验室的重要研究内容,建议增加经济社会、政策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关于实验室机制,最终还是要逐步建设自己的主力研究力量,应该加大力度引入一些高端的人才、一些有潜力的青年才俊,作为自己稳定的骨干力量。还要加强开放的机制,像国外的一些实验室一样,聘用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利用学术休假等来到实验室工作一年或者半年,多出成果。黄河实验室应该突出公益性,重点是研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 要先干起来,把黄河实验室做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建设黄河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基于黄河战略,基于河南创新体系建构。一是要立足国家战略与解决河南问题。从自然生态到经济社会,凝练科学问题与目标。二是要起步于点,只要做实,就越做越好。三是既确立思想,又搭建平台。创新关键靠人,对河南来说,可能是先有平台后有人。四是加强协调。不仅实验室内部形成机制,而且要流域与区域协调,逐步形成区域性的国家创新力量。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国家超算郑州中心,这不仅是黄河模拟器开发的基础,也为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机制包括人才汇聚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胆实施机制体制创新凝聚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 黄河保护要比长江保护更具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在水沙方面的保护。所以我希望黄河实验室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可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解决不同的问题。建议黄河实验室大胆实施一些创新的机制体制,把人才凝聚在一起。我的实验室团队可以为黄河实验室建设贡献力量,我可以带团队来开展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一些工程应用研究,也可以开展一些水沙和生态方面的物理模拟实验。 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 黄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框架和架构、战略思考都很好,站位很高。溯源中国文化,起初是由黄河流域特殊的优势所形成的,和农业紧密相连。一谈到黄河,大家首先想到的传统是治水,但是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黄河,涉及的内容就很丰富,我想农业就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特色。我们河南建设黄河实验室,如何才能够聚集一批优秀的顶尖的人才?如何才能够解决国家级的黄河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讨和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创新。今天进行黄河实验室的战略论证,框架和战略已经有了,接下来要把这个定位搞好,真正使黄河实验室成为河南的一个名牌,成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一个创新平台。 要建成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王超 黄河流域系统特别复杂,需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黄河实验室,借助这个平台来探索和解决流域重大实际问题。我对这个实验室能够建成功充满希望和期盼。要建好实验室,建议一是应重点关注黄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沿革、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流域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研究;二是聘请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实验室主任,通过有一个好的实验室主持人,带领着团队,持续研究,解决黄河重大实际问题,特别是在水资源偏少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战略问题;三是在用人、机制体制方面要搞活,要有人、财、物的政策特区。 要紧密围绕黄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来做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胡春宏 建设河南省黄河实验室具备非常好的基础,定位也非常正确。建议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从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设置研究任务,特别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实验室分阶段建设,应紧密围绕黄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来设置研究任务,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创造宽松的研究和交流平台。在体制机制方面,要有具体的政策、落地的措施,采取灵活的机制吸引高端人才;要完善学术咨询委员会的权限和工作机制,使其真正发挥引领和把握方向的作用。 加强实验室黄河特色方向特色平台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 建议进一步凝练黄河实验室特色研究方向。关于黄河水工程安全,首先要聚焦黄河水利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力争在堤坝安全运维和抢险抢修方面做出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二是密切结合沿黄城市及城市群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特别要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穿黄工程建造等重大需求。三是综合考虑工程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关注黄河流域尾矿坝及污水管网安全运维。实验室要勇于打破常规,面向全国引进国际一流团队,在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等方面让团队负责人有充分的自主权。要着力搭建共性平台、特色平台、不可替代性平台,特别要重视“黄河大脑”和试验平台建设。 要面向黄河流域在国家层面上开展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 黄河实验室有重大的国家需求,要真正面向黄河流域在国家层面上来开展工作,需要协调沿黄各个省的联合与协同创新,建立联动机制。重点是要以水科学、水沙与水资源作为基础,扩展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交叉,加强流域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可以考虑以黄河流域水为支撑,把黄河流域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关于“水—能源—粮食”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在平台方面,可考虑增加“美丽黄河”,包括监控、评估与人工智能型的决策支持,进一步扩展到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及流域管理。黄河实验室要不断扩大国际开放与创新,建议适时地恢复“黄河国际论坛”。要学习国际上与流域科学相关的一些基础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在流域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打出黄河实验室在水沙与流域管理方面的特色与品牌。 站位要高、落地要实、体制要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建民 黄河实验室建设站位要高,要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当中发挥示范、支撑和引领作用,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核心推动作用。落地要实,黄河实验室应该着力解决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基础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解决跨尺度、跨学科、跨部门的重大科技难题。体制要新,要大胆探索重大创新的新体制、新模式,建成聚集人才、聚集资源、聚集装备的开放共享型的综合研究体,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管理模式并用的创新环境、氛围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团队及个人创新的潜力和能力,真正发挥出黄河实验室未来的示范、支撑和引领作用。 着眼现在,放眼未来,跳出黄河看黄河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副主席邓铭江 要着眼现在。一是要巩固现在已经取得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二是要持续开展黄河水沙调控,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确保黄河的入河生态水量。三是要聚焦黄河下游300公里游荡性河道治理、经济开发和生态治理。四是要解决制约沿黄九省区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五是要解决好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问题。 要放眼未来。一要围绕黄河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开展一些研究。二要围绕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开展一些工作。三要打通国家、流域、区域三个环节,形成一个协调创新机制,充分调动沿黄各省的积极性。四要加快黄河干流重大枢纽工程建设,解决制约沿黄九省区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五要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解决好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问题。 明确战略定位,区分研究层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军 黄河实验室应把黄河整个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明确科学定位和研究目标,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咨询专家的顶层设计与方向指导作用,聚焦实验室重点工作内容,突出重点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加强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动态地形成学术研究优势。黄河实验室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重点放在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例如,建立流域层面的动态监测系统,形成全流域的动态基础数据体系、研究流域与区域层面的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第二个层面,在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形成一系列的技术战略研究体系,重点解决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技术问题。第三个层面,水资源和水质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研究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动态地指导全流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做到三个“不局限”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 黄河实验室的战略定位不能仅限于河南。要立足河南、面向全流域,初步形成国家黄河实验室原型,建立黄河流域科技研究的创新引领平台,占领国际流域科学研究的前沿高地。 研究方向的定位不能仅限于水科学。要注重科学研究,如地球科学、生态科学、灾害科学等。水科学也不能局限于地表水,要研究三水转化(天上水、地上水、地表水)的科学问题。同时,不能舍弃黄河文化,这个研究方向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创新点。 机制体制的定位重点是人才,不能仅限于现有的队伍,要吸收省外,甚至国外顶尖科学家来参与黄河科学研究。怎样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必须拿出一套全新的方案。 加强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 □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李小建 人类活动与黄河水沙的关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建议黄河实验室的重中之重,首先是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应借助实验方法和模拟技术,围绕水资源利用,优化黄河流域城镇、乡村和产业空间布局,以低碳发展、人地关系、国土规划、产业集聚与演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研究为基础,打造先进技术孵化转化平台和新产业高地,解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建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智库。 第二,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指示,增加“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研究方向,依托教育部重点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组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平台,在地理环境与文明持续研究上作出贡献。 聚焦水与社会的关系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刘俊国 在科学层面上,要聚焦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其中,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最新十年水文计划唯一聚焦的主题。在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怎么变化、流域社会经济怎么变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怎么变化,是亟待解答的科学问题,这也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内容,解答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的新的科学问题,包括水沙变化以后的生态环境问题,水与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问题。研究新的科学问题,能够对全世界的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甚至引领作用。 在研究队伍层面上,需要尽快整合河南省现有科学力量,包括像黄委会、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这些单位已有的力量,加强省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同时与省外单位加强合作。 站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保护黄河 □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教高苏茂林 站在流域机构的角度,如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一是站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保护黄河;二是站在黄河长治久安的角度确保岁岁安澜;三是为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好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四是为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服务好;五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历史故事、革命故事、社会主义建设故事。 要通过搭平台做加法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秘书长、教高贾金生 建设黄河实验室,当前的资金有限,目标极高,需要顶层设计多做加法。既要发挥河南人才的作用,也要多引进国内、国外的人才。需要在“搭建平台、推进原创、落地河南”上多做工作。黄河实验室不能仅限于水科学,还要把工程科学纳进来。我们国家再发展再提升的核心之一是新工业技术,融合大数据、5G、北斗等的新工业技术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筹建实验室过程中,不能定位在追赶上,要通过搭平台做加法,不管是河南的还是非河南的,不管是水口的还是非水口的,都应该在河南这儿落地,都应该通过与河南发展的深度融合再提升。 要扩展为整个黄河的信息系统 □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谈广鸣 我一直建议要把黄河防汛系统扩展为整个黄河的信息系统。就像最近一直在调度小浪底放4000还是放5000流量,如果有这个系统,放4000流量下面会怎么样,放5000流量怎么样,马上就显示出来了。上游降雨,降多少雨会怎么样,就是要有一个很大的圆屏幕,然后把整个黄河流域都显示出来。当然这个需要观测数据,需要有好的模型支撑,能够做到这一条,这个黄河实验室将来就有用了。 亟须搭建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平台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唐洪武 黄河实验室筹建的目标已很清晰,就是为了流域的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发挥交叉学科前沿研究的作用,突破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瓶颈。亟须搭建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平台,凝聚已有的黄河流域各方研究力量,创新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同时,吸收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科学技术集智攻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培养拔尖的全方位人才。 创新体制机制建成一个“试验区” □河南大学校长、教授宋纯鹏 第一,建议创新体制机制,将其建成一个试验区,在人才聘任和管理、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等赋予改革权限,引领带动区域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大学的整体发展,显示其示范引领意义。例如,可以把今天在座的这些科学家,以不同形式聘任到实验室,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第二,建议不仅关注黄河自身水的国家重大需求,更要关注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黄河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等。 研究关键是实验室运行机制和开放姿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教授刘文锴 黄河实验室研究内容应该集中在水,主要是黄河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科学问题应该是气候、气象问题在黄河流域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下特有规律以及人工干预情况下的规律及机理,研究形式是黄河模拟器和黄河大脑。研究关键是实验室运行机制和开放姿态。 高效协同发挥优势做出世界一流成果 □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景田 作为企业代表,我们希望黄河实验室未来的运作过程中能够注重实效,集聚各方力量,有效地协同科研院所、产学研和企事业单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我很支持前面几位专家提到的三个跨:第一个跨是跨流域,跨地域;第二个跨是跨部门;第三个跨就是跨学科。应该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黄河实验室这个平台上有机结合,多做人水和谐的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