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视点

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雷鸣山:三峡工程经受检验

时间:2020-08-03来源:

5e08050a76f92b917c7a04b62df94bc.png

◇截至目前,三峡工程在今年汛期中已累计防洪运用6次,拦洪总量约180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了1260多个西湖的下泄水量

  

◇三峡水库总库容仅占三峡坝址处年径流量的8.7%,所以只能对水库上游的长江来水在季节之间进行调节,属于季调节水库

  

◇受惠于三峡工程,长江流域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体系

  

  7月29日14时,三峡枢纽入库流量退至34000立方米每秒,标志着长江2020年第3号洪水已安然通过三峡大坝。本轮洪水期间,三峡枢纽工程有效拦蓄长江上游洪水超35亿立方米,相当于近30个武汉东湖的水量。

  

  “三峡工程有明确的防洪任务,主要作用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堤防本身的10到20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兼顾提高城陵矶附近地区的防洪能力。”日前,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谈到,6月以来,三峡水库有效减小了长江中下游水位上涨的速度与幅度,为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比如,为应对今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严峻汛情,三峡水库拦蓄洪水约30亿立方米,降低城陵矶水位0.2m,实现了莲花塘站水位不超过保证水位的目标。

  

  对于那些贬低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的观点,雷鸣山强调,任何工程的功能效益都是有一定范围的。“不可能哪儿发洪水都说是三峡工程没解决问题,这是不科学的。”

  

  实际上,受惠于三峡工程,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远胜于往日,已基本形成以控制性水利工程为骨干,以堤防为基础,以分蓄洪区为补充的防洪体系,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自2010年以来,三峡工程连续10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是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可能出现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当之无愧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关键骨干工程。”雷鸣山表示。

  

  有效缓解中下游防洪压力

  

  《瞭望》:三峡工程在此次汛情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雷鸣山:7月以来,长江流域多处河流及湖泊水文站点水位持续上升,长江干流监利至江阴段、洞庭湖湖区、鄱阳湖湖区等地水位已超防洪警戒水位,部分湖泊、堤坝超保证水位,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较为严峻。

  

  三峡水库于7月2日10时迎来了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当日14时,长江第1号洪水达到峰值53000立方米每秒。按照长江委调度令要求,出库流量按日均35000立方米每秒控制,多余水量全部拦蓄水库中,削峰率超过三成。7月4日2时,三峡水库水位最高涨至149.37米,拦蓄水量近16亿立方米。

  

  7月6日下泄量减小至31000立方米每秒,7月9日减小至28000立方米每秒,7月10日下泄流量减小至25000立方米每秒,7月11日12时,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减小至19000立方米每秒,减幅达16000立方米每秒。

  

  受长江上游及三峡区间来水明显增加影响,7月17日10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涨至50000立方米每秒,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形成。18日8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61000万立方米每秒,这一峰值持续18小时,19日才开始减退。

  

  7月21日8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退至30000立方米每秒,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洪峰已安然通过三峡大坝。本轮2号洪水中,三峡水库共拦蓄107亿立方米水量,最大削峰率高达46.7%。

  

  洪水期间,三峡枢纽严格按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筹调度和指令要求,通过拦洪削峰,积极发挥梯级枢纽防洪效益。通过连日来的持续调节,三峡水库有效减小了长江中下游水位上涨的速度与幅度,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瞭望》:如何评价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

  

  雷鸣山: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是关键一环,作用很大。可以说,除了三峡工程,没有其他办法能更好解决长江干流的防洪问题。没有三峡工程,一旦长江干流汛期流量超过一定洪水标准,长江中下游将面临巨大的防洪压力。但不能认为有了三峡工程,长江就不会再遭洪水了,给三峡工程贴上“万能”“全能”标签;也不能出现了洪水灾情,就全面否定三峡工程的作用。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客观的、不符合实际的,没有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里需要讲清楚三个概念。

  

  其一,三峡拦蓄洪水是动态而非静止的过程。拦洪、削峰、错峰要平稳有序地交替进行,而不是始终将洪水牢牢地滞留在三峡水库里。

  

  国际上通常按库容衡量一座水库的大小。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库容为393亿立方米,在我国排名第1,在世界却仅排第27位(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是乌干达的欧文瀑布水库,库容达2048亿立方米)。三峡水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三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狭长河道型水库,从三斗坪坝址到水库末端的重庆江津区花红堡,三峡水库全长667千米,平均宽度仅为1576米。这种水库十分有利于汛期冲沙、汛后蓄水的“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有利于水库的长期运用。

  

  三峡水库虽大,但与浩荡东去的长江水量相比,其总库容仅占三峡坝址处年径流量的8.7%,所以只能对水库上游的长江来水在季节之间进行调节,属于季调节水库。由于汇入三峡水库的大小支流众多,三峡水库干支流库岸总长度达5711千米。

  

  三峡水库汛期的防洪库容有221.5亿立方米,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挥防洪作用:

  

  一是拦洪,即拦蓄超过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确保三峡工程以下的长江河道行洪安全;二是削峰,在下游防汛形势紧张时,削减上游来的大洪峰,减少水库出库流量,缓解下游的防洪压力;三是错峰,防止上游洪峰与下游洪峰相遭遇,加重下游的防洪压力。一旦下游防汛形势好转,则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出库流量,降低水库水位,腾出库容应对下一次可能发生的大洪水。

  

  每年汛期,长江上游都会来多次洪峰,所形成的洪水总量大大超过三峡的防洪库容。为了随时能迎接新一轮洪水来袭,三峡不能一次性蓄水到过高水位,更不可能一次把水库蓄满、蓄到175米,而要把那些超过水库下游安全泄量的洪水拦下来。也就是说,三峡大坝不仅要把来势汹涌的天然洪峰给拦腰削减下来,避免其对下游干流两岸江堤的破坏,同时泄洪时间、泄多少水量的把握一定要在确保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有安全余量的前提下进行。

  

  其二,三峡工程主要对长江上游(川江)来水进行拦蓄,重点保障荆江河段的防洪安全并兼顾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要求。因此,当长江流域发生上游型较大洪水时,凭借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其三,如果三峡大坝以下发生大洪水,支流发生洪灾或者城市自身内涝严重,主要还得依靠城市自身排涝设施解决。三峡水库可通过尽量拦蓄上游洪水,减少下泄流量,最大限度降低下游干流水位,助力下游城市排涝救灾,缓解下游防洪压力。

  

  “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远胜于往日”

  

  《瞭望》:整体上看,当前长江防汛体系和防汛能力究竟如何?

  

  雷鸣山: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几个主要功能目标——防洪、发电、通航,如今全部实现了。受惠于此,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远胜于往日,已基本形成以控制性水利工程为骨干,以堤防为基础,以分蓄洪区为补充的防洪体系,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从2010年起,长江水利委员会大力倡导长江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截至2020年汛前,整个长江流域已有101座水工程纳入长江流域联合调度范围,其中控制性水库41座,总防洪库容约598亿立方米,通过实行流域梯级水库统一联合调度,可有效缓解中下游防洪压力。

  

  长江中下游河道、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等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了中下游干堤的达标建设,有效提高了中下游河段的防洪能力。此外,对长江防洪体系中重要的一道防线蓄滞洪区,实行围堤加高加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工程建设,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了一定条件。

  

  同时,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幅度提升。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延长,为防洪救灾部署争取了时间。可以说,长江流域防洪体系标准和防洪能力有很大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但不是全部。对长江流域来讲,在各个河段、支流水系都应该做好防洪治理工程。长江防洪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江防洪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瞭望》: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仍需要继续建设一批类似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

  

  雷鸣山:国外曾有过依托水电大开发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壮举。中国超大规模的人口、超长河流的流域面积、超大规模的社会经济需求,我们遇到的问题应该说比国际上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但是,我们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正在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举世瞩目。

  

  正是由于三峡工程巨大的示范效应,在运营和管理好三峡工程的同时,经中央授权,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已经建成溪洛渡、向家坝两座巨型水电站,正在建设另外两座巨型水电站:世界在建第一大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和乌东德水电站。

  

  四座水电站的总防洪库容为约155亿立方米,占纳入长江流域联合调度水库总防洪库容的23%,可有效提高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减少长江流域严重洪旱灾害对沿线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瞭望》:长江干支流上建成的水库将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实现统一调度管理?

  

  雷鸣山:通过联合调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水利部、长江委和流域有关省(市)分别从国家层面、流域层面、区域层面,组织开展了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的探索,初步建立了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的统一调度机制、方案预案体系、信息共享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跨行业、跨部门、多种经营属性单位相融合的联合调度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总体来看,水库群联合调度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工作。自2012年起,长江水利委员会连续9年牵头编制了《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纳入调度范围的水工程由10座增加41座,联合调度工作逐步扩展和深入。

  

  流域管理、水库群联合调度等需要强有力、可约束各方的制度规范。建议国家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目标,以流域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梳理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打破行业、地域限制,制定涵盖防洪、发电、航运、生态、泥沙、地震地质等各方面的流域综合管理政策法律法规,理顺明晰各方职责,并强化执行与落实。

  

  “是当之无愧的长江流域

  

  防洪体系关键骨干工程”

  

  《瞭望》:从历史的角度看,应当如何客观评价三峡工程?

  

  雷鸣山:三峡工程决策是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科学民主决策的典范,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重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峡工程论证内容之众、涉及问题之广、参与人数之众、论证问题之深世所罕见。三峡工程论证充分尊重和吸纳各种意见,尊重科研规律,激发了专家参与科技决策的积极性。三峡工程论证是广大专家学者辛劳的结晶,是知识界、学术界、工程技术界集体智慧的杰作,也体现了决策者和专家、执行者对三峡工程高度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比如,1983年,国务院原则批准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为150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鉴于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于1986年5月决定:进一步论证修改原来的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

  

  于是,三峡工程重新论证聘请了412位高水平专家,组成了14个专家组,每个专家组都聘请了持有不同意见的专家进行重新论证。

  

  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看,三峡工程是人类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的巨大造物活动,必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各方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辨析。针对这些疑问,地震、气象、水利专家都一一予以研究并作出了科学回应。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只有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丰富我们的认识并加以科学运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实践表明,自2010年以来,三峡工程连续10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三峡工程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是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可能出现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当之无愧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关键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决策和建设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做法为我们国家很多重大工程的决策和建设提供了借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我们也正在为很多国家建设它们的“三峡工程”,很多外国元首到中国访问,必到三峡工程考察调研和学习,希望借鉴三峡工程的经验,三峡工程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为世界各国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