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地方水利

山东滕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时间:2014-10-31来源:水信息网

水信息网讯 近年来,滕州市紧紧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目标,全面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前全市已启用5个地下水源地,建成7处加压水厂,日供水能力14万方,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已达到104万人,保证了城乡居民吃上干净、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一、加强水源保护,夯实饮水安全基础。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两大重要水源地荆泉及羊庄水源地,其中荆泉水源地汇水面积1126平方公里,分布于滕州市、山亭区、邹城市与平邑县的16个镇街,滕州境内233.9平方公里,主要涉及东郭、龙阳、东沙河、北辛四镇街,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资源量11.21万方/日;现状城乡一体化饮水工程取水量8万方/日,其余为农业、居民生活和少量工企业开采。羊庄水源地汇水面积711.8平方公里,分布于滕州市和山亭区的12个镇,其中滕州境内237.4平方公里,主要涉及羊庄、木石、官桥、柴胡店四镇,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资源量16.43万方/日,现状开采量达11.2万方/日,其中滕州城乡一体化饮水工程3万方/日,当地农业灌溉、居民生活开采4.43万方/日、鲁南化工园区企业开采3.77万方/日。规划到2015年在置换企业用水2.77万方/日的基础上,向滕州城乡一体化饮水工程供水增加至6万方/日,向枣庄新城区供水4万方/日。近年来,坚持把水源地保护作为城乡安全供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严加管理和保护水源,有效保障了水质安全达标。

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管理保护工作,市政府于2007年7月专门成立了水源地管理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关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水源保护的决议》。同时,市政府又发布了水源地保护通告,建立了涉及部门和21个镇街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长效管理保护目标,认真落实昼夜巡查、水环境监测、重要情况报告等制度,为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依法科学保护水源。委托山东鲁南地质勘察研究院编制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及划分技术报告》,将水源地划分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设立了123处保护界桩及宣传标志牌,明确了保护区范围。出台了水源地保护区内不准挖沙取土、不准发展排污企业、不准发展规模养殖等五不准禁令。成立了荆泉水源地保护区稽查中队,落实人员编制8人,实行24小时巡逻检查,依法清理取缔水源地污染源点,查处危及水源安全的各类违法案件。今年相关部门镇街,先后10余次联合执法,对荆泉、羊庄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源点进行集中清理取缔,共清理废旧塑料收购、清洗、加工业户110户,督促水源地保护区内恒仁工贸公司、辛化公司、东郭水泥厂3家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关停了3家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取缔了2家小炼铅生产企业,搬迁关停畜禽养殖单位11家,取缔土小企业86家,有效保证了水源地水质安全。

三是实施工程生态治理。市政府先后投资7720万元实施了清污分流、拦蓄补源、生态治理、小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并在荆泉水源地保护区栽植各类树木10万余株,实施了200亩的特级保护区植被绿化,实行生态养护、封闭管理,有效涵养保护了水源。在水源地周边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积极提提倡农户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加快普及农村清洁能源,累计发展沼气示范户6.3万户、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103个,初步控制了面源污染。

四是优化配置保护水源。按照“优水优用”和“优先满足饮用水需求”的用水原则,多方融资1.86亿元建成了水库及河水、矿井水、中水工业供水工程,目前工企业配置利用地表水3938万方、中水1116万方、矿坑水1379万方。特别是利用地表水、中水置换兖矿鲁化、国泰等企业取用的优质地下水源,用于城乡一体化饮水工程,减少了地下水开采,节约和保护了优质的地下水源,得到了省水利厅及用水企业的认可,中央和山东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坚持把供水设施配套化贯穿于供水规划建设全过程,科学统筹规划布局,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一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我们把全市1485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编制了《滕州市城乡一体化饮水工程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要求,将全市划分为1处城市管网延伸供水区和6处集中供水区,逐步建立“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用水便利、水价合理”的一体化饮水安全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6.16亿元,利用荆泉、羊庄等水源地,实施1处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供水和6处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使全市1135个村(居)158.6万人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供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二是推进城乡供水规模化发展。在2007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后,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足额配套资金实施了9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1.23亿元完成了223个村25.22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在此基础上,为加快城乡供水规模化发展,我市又投资1.82亿元,建设水源厂和加压配水厂7座,铺设各类管道412公里,建成了覆盖10个镇街507个村的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以及5个镇146个村的集中联网供水工程,全市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达到104万人,成为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城乡集中联网供水工程。

三是推进城乡供水标准化发展。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水质、统一水量、统一供水方式、统一供水服务、统一水价“六个统一”的原则,采用50年标准设计,按照城市供水要求建设,在每个区域供水中心,配套建设了加压站、加氯站等配套设施,保证了城乡饮水安全,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吃上了一样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格监督管理,按照基建程序,高标准组织实施。在材料设备选购方面,统一公开招标采购,选取规模大、质量好的生产企业,尤其是供水主干管道按城市供水管道标准,采用球墨铸铁管道,有效保证了材料设备质量;在施工建设方面,严格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严把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关,专门抽调20多名技术人员,深入工程现场全程监管,加强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标准。

三、坚持规范管理,确保供水工程安全运行。一是健全供水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市政府出台了《城乡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对工程规划建设、供用水管理、水源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明晰了供水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主体,成立了城乡饮水安全领导小组和建设管理处,明确副科级单位城乡供水中心为集中供水工程经营管理主体,并把供水安全管理列入镇街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是健全供水安全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了公共供水工程维修专项基金,市财政每年列支460万元,并从水费收入中提取10%,作为工程维修专项基金。投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滕州市汇泉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是健全供水安全运行机制。坚持建管结合,注重实效,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配套联动的管理模式。市城乡供水中心对集中供水工程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21个镇街结合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供水管理职责,对全市1293名水管员实行培训竞争上岗、择优录取,使市城乡供水中心、镇街供水管理站和村级水管员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建立了24小时应急抢修队,成立了供水管理水政监察中队,配备执法人员57名,坚持集中查、长期管,实行破坏供水设施、违章用水举报奖励制度,加大执法巡查力度,确保了工程规范安全运行。

四是健全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注重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确保让供水工程惠及群众。严格执行水价听证制度,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免收水资源费及污水处理费,每方水费1.3元,比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价低1元,使农民用得起、工程能持续运行,并对水价、用水量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真正让群众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形成了“有偿供水,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机制。

五是健全水质安全保护机制。市政府投资580万元,在市城乡供水中心建成了全省县级一流的水质检测站,市城乡供水中心又与北京理化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原检测42项生活饮用水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升级,已具备106项指标检测能力,通过了省级资质认定评审,成为鲁南地区检测能力唯一达到国家标准的单位。同时,在全市设立48处地下水位监测点,实行24小时实时监测,对水源地水厂供水进行取样化验,坚持日检、周查、月报制度,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在水源地、水厂设立视频监控点39处,安装无线报警设备34部,为保障水源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并在供水主管网设立数据采集点90处,对管网压力、流量进行实时监测,提升了安全供水保障、应急反应和突发事件快速处置能力,切实保证了供水工程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滕州市水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