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地方水利

人民日报:山区大县解“渴”

时间:2014-11-02来源:人民日报

仁寿城乡饮水同质同价

山区大县解“渴”  

人民日报记者 王 浩

为何守着水库喝水难?

山丘区地势高,村民居住分散

守着一座库容3.6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百万农民的饮水安全却得不到保障?这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直纠结的难题。

仁寿县人口162万,是四川第一人口大县。这里农村饮水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渴”和“望”。

渴。仁寿县618个行政村,零散地分布在丘陵山区中。过去,农户经常要看天喝水,生活用水经常得不到保障。家住宝飞镇龙腾村的杨满华回忆,过去从自家井里取水,到了旱季水井干了,就不得不去附近河沟取水了,每天都要往返几次才够用。

“仁寿没有大江大河,很多村是旱山村,井挖几十米也见不到水。特别是旱季,村民多从沟渠或山坪塘取水,因水质受污染,即使处理后,还有异味,对村民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仁寿县水务局总工程师艾阳泉说。

望。仁寿不是没有水,二峨山有一座1972年落成的大水库,但常常只能眼巴巴望着水库。据介绍,在暴雨期,库面水质的最大浊度达到1万多度,过高的浊度无法处理,2010年7月的一次大暴雨导致了全县停水。

从地形条件来说,仁寿境内1/3的面积位于海拔较高的二峨山区和荣威山脉。有些村镇不仅地势高,而且距离水库远,位于县城东南的识经乡离水厂70多公里,比县城高90米,村民只能望“水”兴叹。

城乡用水如何同质同价?

打通隧道,“长藤结瓜”

如今,走进杨满华家中,光厨房就有4、5个水龙头,她正忙着做午饭。水池里堆着排骨,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出来。杨满华说:“今年春节,村里正式通了水,真是干净又方便!用以前的沟渠水煮饭,很快就馊了,现在用上清澈的自来水,煮出来的饭又香又白。”

这得益于仁寿县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2010年起,仁寿投资10.6亿元,让黑龙潭的水翻山越岭流进全县村民的家中,不仅保证村民能够喝上水,而且要实现城乡生活用水同质同价。

为了解决水质问题,仁寿县修建了一条长达2645米长的取水暗道,设置了三级取水闸门。根据水位的变化,启用不同闸门,保障中层取水。这样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库面水质的浑浊。

“按照每10万人用1万立方米水的标准,这条隧道可以每天抽取25万立方米的水,完全能够保障整个仁寿县的生活用水。”仁寿县有关负责人明宇介绍道。

通过隧洞,黑龙潭的水分送到全县五个水厂,经沉淀、消毒等程序处理后,这些水将流进连接全县60个乡镇的六大管道,这就构成了城乡供水网络的主干。有了城乡供水的“长藤”,更重要的是“结瓜”。最后主干管道和各个村子的供水网联接,接通了村民饮水的“最后一公里”,保障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

“对于地势高、距离远的村子,我们采用中途加压措施。比如离取水点最远的识经乡,我们采用了三级加压的方式。”仁寿县水务局局长苏海清说。

明宇说,农村饮用水不仅要和城市同质,也要同价,由于地形的影响,管道铺到农村成本相对要高。地势高远的农村通水成本几乎达到8元,县里财政划拨安全饮水专项资金,保障村民生活用水水价不超过2.8元/吨,实现城乡生活用水同质同价。

据介绍,整个城乡供水网络建成后基本可覆盖全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人口覆盖率能够达到90%以上。

饮水工程如何长效运行?

破解人才、资金难题,建得好还要管得好

“现在各个网道、水厂之间还没有联通,未来将建成一个更大的供水系统。”艾阳泉说起今后的打算。

苏海清说:“随着管道越来越长,用户越来越多,运营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现在的管理体制是村小组负责,当出现问题后,村小组直接和维修队联系。”

“现有水利基层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专业维护管理队伍素质还跟不上,维修管理队伍基本都是门外汉,边学边干。其实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基层大有可为,但我们几乎招不到。”

苏海清说,资金也是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的瓶颈。县里每年的专项基金大部分投在建设中,而维持农村安全饮水管网的运行需要大量资金,仅仅靠收水费,难以实现良性运行。“农村安全饮水,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管得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