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地方水利

共建共享水生态文明 支撑秀美江西大发展

时间:2013-03-22来源:江西日报

编者按: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3月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今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显然,水利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最突出的位置。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让更多群众分享水生态文明成果,以吸引社会各界更加积极地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擎起建设水生态文明大旗

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答本报记者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就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进一步部署。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态之基。生态文明,水利先行。水利部门如何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大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

让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享受到水生态文明成果

向全省推广城乡供水一体化“乐平模式”,让农村居民喝上城市里的自来水;

大力整治农村水环境,未来1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村沟渠门塘疏浚、水系连通,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启动“百镇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动100多个中心镇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记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水生态文明与普通百姓的美好生活有着怎样息息相关的联系?

孙晓山:党的十八大报告告诉我们,美好生活包括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包括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让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享受到水生态文明的成果,这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反过来又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巨大推动力。

近年来,我们成功打造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乐平模式”,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和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等领导的充分肯定。2012年,我们加大水资源执法力度,编制乐平市共产主义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今年9月,乐平自来水工程的三、四期工程将完工。届时,乐平市农村自来水将覆盖18万户近70万农民,加上已覆盖的城区20万人口,城乡一体化供水将在乐平市实现“全覆盖”。这一模式还将向全省推广。

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的现象,我们加大了农村水环境整治力度,以水库、山塘水体污染整治,河道、沟渠疏浚沟通及水环境生态修复,自然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去年,在新余市渝水区、南昌市安义县、南昌县和景德镇市浮梁县分别选取了农村水环境整治试点并开展工作;同时,启动了果业污染治理试点,在寻乌县九曲湾水库库区将武汉大学茆智院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三道防线理论搬用到山上,治理果业污染,确保水库向县城60000人供水安全。

记者:未来水利部门是否还将有更多的计划,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水生态文明成果?

孙晓山:就城乡供水一体化而言,我们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供水体系。就农村水环境整治而言,我们计划未来1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村沟渠门塘疏浚、水系连通,防洪、灌溉及排涝能力明显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省水利厅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主动切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100多个中心镇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规划城镇防洪、河道治理、农田水利、集中供水、水土保持、水环境整治等六大工程。同时,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以水量分配为突破口,推动城镇水务一体化,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打造水生态文明城镇。

以水生态文明支撑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大发展

制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萍乡市去年被授予“全国节水示范市”荣誉称号;

去年筹备成立了“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积极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正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力争南昌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依托行业优势,大力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加快水利经济发展。

记者:今年水利部水资源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不是现代水利与传统水利的一个分水岭?

孙晓山:可以这么说。“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的主要特征。传统水利通常是指工程水利,它着重于防洪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没有意识到水利工程自身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能保证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构想;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内容和先导。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坚持科学发展、保护“一湖清水”已经在全省水利系统深入人心,现代水利已成为水利人的统一认识,并开始了实际行动。

记者:建设水生态文明,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有哪些支撑作用?

孙晓山:近年来,水利部门以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利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生水利和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为重点,着力推进“三大枢纽”建设,建设“三大基地”,构建“三大体系”,切实保障“四个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2年,我们制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萍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被授予“全国节水示范市”荣誉称号。同时,我们还筹备成立“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积极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聚集有志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正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力争南昌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2012年,省水利厅与南昌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暨建设“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合作备忘录》,提出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成为引领全省水利发展的核心和样板;再以点带面,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全省范围的深入开展,为探索符合我国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供依据。

此外,我们还依托行业优势,大力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展涉水旅游项目的监管,加快水利经济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一湖清水”是检验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指标

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调枯不调洪” 工程建设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江西在全国南方丰水区率先实行水量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全省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

已建设“百大哨口工程”,100个水量水质监测站点组成一个完整的河湖监测监督网络;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近十年来,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在280万亩以上。

记者:记得早在2008年,您就提出水利人一定要擎起生态大旗,号召广大水利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这种理念在当时很有前瞻性。

孙晓山:党的十七大就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今年全国“两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又进行了部署。

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是江西的一大优势。江西的水绝大部分汇流到鄱阳湖,造就了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平原。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不仅是江西的命脉,同时亦是长江中下游的“保护神”、“中华大地之肾”,更发挥着维系中国与世界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鄱阳湖水质是全省水环境、水生态的“测试剂”。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是江西水利战略制高点,也是检验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记者:这些年,江西水利人在保护“一湖清水”上作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绩?

孙晓山:归纳起来有:一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调枯不调洪”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由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领衔开展的枢纽“六大课题”研究成果通过验收,《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通过水利部批复,规划环评通过环保部审查,《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行业审查,并已报国家发改委。二是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江西在全国南方丰水区率先实行水量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全省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并全部分解落实到各设区市和有关取用水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同时,建设“百大哨口工程”,即在五河和鄱阳湖重点河段界点重点建设100个水量水质监测站点,组成一个完整的河湖监测监督网络,全面启动了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三是河道采砂管理走向规范有序。避免了无序、超量开采,生态环境和治安环境也大为改善。四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近十年来,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在280万亩以上。其中“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4200多平方公里。五是加强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积极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试验,加强重要城市河湖水系连通和整治工程建设。

水利科技,

释放建设生态文明正能量

江西水利加快“三大基地”建设透视

初春时节,共青城紧邻鄱阳湖岸的一处工地上,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一个微缩版的鄱阳湖湖体及“五河一江”口门实体模型已基本成型。

在鄱阳湖中心小岛蛇山岛上,鄱阳湖水文水生态监测研究基地一座现代化的红色穹顶小楼矗立湖边,楼里设备齐全且先进,可自动进行水位、水量等监测。

昔日满目疮痍,今朝绿树成荫……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园把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统一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园“三大基地”建设的加快推进,让水利部门在促进水生态文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中激荡出科技创新的浪潮。

用科技引领和支撑现代水利发展

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认为,鄱阳湖生态首先是水生态,如果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配置和保护,如果没有有效的水土保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特色将大为“失色”。

水利发展谋篇布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大考中,用科技引领和支撑现代水利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升行业水平,永远保持“一湖清水”,是水利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江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水利科技发展却犹如行业中的一朵奇葩,绽放出耀眼的光彩:承担了国家、部委级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经水利部、省科技厅和省水利厅组织验收、鉴定的水利科技项目70余项,水利厅厅直单位有13项科技成果分获大禹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省农科教奖。

以“三大基地”建设为标志,一批与鄱阳湖生态相关的水文情势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科技课题和项目,跃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导地位加快推进,为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释放着科技的正能量。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模式放大科研效应

优良的业绩折射的是水利科技优越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江西水利系统着力构建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模式,将三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发展,并不断优化,把科技成效做到最大。

以江西省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为例证,解读这一模式,就不难看出其对科技发展的聚合效应。1999年,德安县一座占地1200亩的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开始建设,这一科研基地设有18个地表径流小区,还有先进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一套自动化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能够实时动态地记录显示径流泥沙过程数据、土壤水分变化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具备长年观测和实验的条件。

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建设为江西开展水利科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水土保持科研数据的自动采集、现代农业坡耕地技术等一系列相关领域的项目和课题,在这里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像“梧桐树”那样,引来了众多“凤凰”,科研项目大大增加。作为一处设施较为齐全的科研基地,该园承担了南方红壤土侵蚀区水土流失状况试验研究工作,记载了持续10年的定位观测数据。

产学研紧密结合,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打造鄱阳湖绿色生态经济这一“国家名片”,水利科技的任务更加繁重。近年来,江西水利科技发展把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统一,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010年10月开工建设的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包括野外监测系统、实验研究系统、应用研究系统、支撑保障系统等,利用这一基地,能够从水文、生态、环境等多学科对鄱阳湖进行深入实验研究,将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是江西省重要的水利科技基础设施,该基地通过对鄱阳湖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试验和验证,揭示鄱阳湖的内在规律,为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运行调度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再如,核定五河及鄱阳湖水域的纳污能力划定排污总量控制红线、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与水土保持的耦合机制研究、鄱阳湖沙山地区风力侵蚀监测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新课题,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内动力,不仅需要大胆创新的构想,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勇气。

鄱湖潮涌绘宏图,波澜壮阔舒长卷。放眼未来,江西水利人将用科技智慧续写经典,支撑“一湖清水”永续留存,也为中国积累一部厚重的绿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