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地方水利

天津大学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时间:2012-12-24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本站讯(记者 刘思思)12月18日,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副校长冯亚青率我校代表团一行9人赴郑州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重大战略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交流合作。

签约仪式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会商中心举行,刘建平,冯亚青及黄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陈小江,黄委会副主任、总工程师薛松贵等出席仪式并讲话,冯亚青、薛松贵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我校党办校办、科技处、建工学院负责人,黄委会办公室、规划计划局、人事劳动局、国际合作与科技局及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一同参加了仪式。仪式由薛松贵主持。

该框架协议的签署旨在落实水利部和教育部共建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的协议精神,深化新形势下双方长期、稳定、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根据该协议,双方将立足各自优势,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大力在水利人才培养与交流、水利学科专业建设、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水利科技攻关合作、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致力于提升黄河等治理开发管理和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签约仪式开始前,陈小江、薛松贵结合黄河流域沙盘向我校代表团简要介绍了黄河流域的整体概况,各河段的自然概况及特点,流域治理理念、治理重点和开发规划管理等。仪式上,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黄河专题片,进一步系统了解了黄河流域的总体情况、近年来的治理体系、举措及成效等。随后,冯亚青代表天津大学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科研实力、产学研合作等情况,并着重介绍了我校在水利水电、电网建设规划、先进装备制造、水处理、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及代表性应用成果。  

陈小江表示,确保黄河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治黄工作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支撑。由于黄河的河情较为复杂特殊,许多自然规律至今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和掌握,许多治黄的重大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因此亟待通过加强与天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科研、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从而真正实现治黄现代化。此次框架协议的签订为该流域和高校的合作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将促进黄委会在河道水库和河口海岸泥沙、水资源、冰害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加强黄委所属单位在新能源、近海工程等方面的市场开拓能力,也将为实现天津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双赢。

刘建平在致辞中对此次签约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与天津大学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黄委会方面有关专家为双方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刘建平说,天津大学与黄委会的关系源远流长,北洋大学牵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室和中国第一个水利系;北洋大学老校长张含英曾于1941年出任黄委会委员长,为治黄工作呕心沥血;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曹楚生曾负责设计了黄河上的第一座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将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做贡献视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高度关注和参与治黄的重大实践,曾参与小浪底工程的模型实验和相关专题研究;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依托天津大学成立了天津设计院,在产学研方面实现了共赢。刘建平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大力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为“母亲河”的科学化治理而共同努力。

据了解,天津大学与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期以来保持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对黄河上的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李家峡、青铜峡、拉西瓦、公伯峡、龙羊峡、碧口等工程,在调水调沙、泄洪消能、水电站厂房水-机-电-结构耦联振动、梯级电站优化调度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的科研合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获得2012年度大禹奖特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