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地方水利

中国水利报:南水北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时间:2012-05-03来源:水利部

 

南水北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访江苏省水利厅原副厅长沈之毅 

开栏语:2012年是南水北调实现通水目标三年决战的关键之年。为了回顾在南水北调工程论证、规划、勘测、设计和施工建设中作出贡献的老专家、老学者和老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辛历程,颂扬老一辈水利工作者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卓越贡献,激励参建者的斗志,本报从本期开始推出《岁月留香》栏目,望读者予以关注。

□本报记者  苏冠群  李志杰  通讯员  李松柏  王晨

沈之毅,江苏省水利厅原巡视员、副厅长,分管江苏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这位曾担任过江苏省水利设计院院长的老人,如今虽然赋闲在家,但一直关注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

记者: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是在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建设的,请您谈谈为什么江苏省要搞江水北调工程。

沈之毅:苏北是一个洪水走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洪水灾害。按当地的说法就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1949年一场大洪水,苏北地区一片汪洋。当时的苏北区党委成立了水利署,山东、江苏共同搞淮河、沂河、沭河的治理工程。1950年,江淮流域又发生了一场大水,毛主席便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1951年开始的第一次治淮高潮取得了显著成效,洪水归槽后,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1959年、1960年,洪泽湖发生较为严重的干旱,不但直接影响到苏北地区的农业灌溉,也影响到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淮水可用不可靠”的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江苏就已经开始有步骤地进行调水工程的建设。按当初的规划,在江苏省境内,引长江之水沿运河北上,将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湖泊串联起来,为淮北农业耕作制度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由于当时中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论证已全面展开,江苏调水工程便由南水北调改称为江水北调工程了。应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水利的需求。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就是建立在江水北调基础之上的。

记者:请您谈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

沈之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水利建设都是最重要的中心任务之一,而且都要做到适度超前。从江苏省来说,随着苏北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苏北作为江苏的农业基地,徐州电厂、连云港核电厂的建设,还有航运也需要京杭运河保持一定水位,这些都需要水资源供给的保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水利厅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能源基地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抓好水利工程建设。从1958年形成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雏形,到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建成通水,我工作这么多年,真没有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现在回过头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战略意义非常大,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工程。

调水工程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提出、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江水北调工程具有生命力的本质就是综合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更是如此。

记者:江都站经过几次改造,现在焕然一新,已经从江水北调的骨干工程,发展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源头。从泵站的发展看,调水工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沈之毅:调水工程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提出、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在泵站建设上同样如此。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水工程主要靠0.2~0.5个流量的小柴油机,几十台排在一起调水,两三个月就能建成并发挥效益。从小到大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换上了现代化的大水泵。现在还清楚地记得,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便分到基建工程队,并在设计室工作,曾参加江都一站的修改设计和二站的设计工作。江都一站使用的是混流泵,上海水泵厂也是头一次造这种泵。这么大的电机,在当时泵站建设上还是头一次,试运行时,厅里的两个老总和技术专家都到了现场,在场的人都很紧张。为了防止意外,现场就留几个操作工,其他人都撤到100米以外,当看到水出来时,都高兴得不得了。当时所谓的大泵放到现在已经是“小儿科”了。现在泵的制造水平和设备控制技术也提高了,还引进了国外技术,并进行吸收改造,比如,宝应站的4台泵中,中日两国生产的就各占2台。

当时的泵站建设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过去的小泵站,就没有现在的大工程。应该讲,江苏的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规划设计是几代人逐步深化完善而来的,而且工程建设也是逐步积累的,不是一次完成的。

记者: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与现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

沈之毅:从江苏江水北调工程来看,调水工程具有生命力的本质就是综合利用,方方面面都需要它。江水北调工程的建成,解决了防洪问题,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区域性排涝问题,由于沿线9级泵站都可单独运行,所以保证了农业灌溉,也解决了区域性干旱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区域性水环境治理问题。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淮安曾出现过小范围的水污染事件,通过及时调水稀释,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由于调水工程顺应了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因而效益十分明显,工程建到哪里,就促进了哪里的经济发展,所以地方上都希望调水工程经过他们那里。

调水工程之所以有生命力,效益是第一位的。从这点看,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和现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是融合在一起的,与国家的大规划也是一致的。已经过世的姚榜义曾说过,江苏江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经验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在江水北调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定是成功的。

治污和节水这两个问题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关系重大。东线工程的运行管理,也是一个需要实践摸索的重要课题。

记者:您怎样看东线工程的治污和节水问题?

沈之毅:治污和节水这两个问题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关系重大,如果解决不好,整体效益就很难充分发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江水北调初期工程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设阶段,对治污和节水两个问题研究较少,特别是农业灌溉方面浪费水的现象更为突出,对治污和节水的认识也有个渐进的过程。现在特别强调这两个课题是很必要的。在治污方面,虽然从2000年开始,治污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江苏段建设的截污导流工程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东线治污工作仍然要下大力气。

记者:俗话说“管理出效益”,您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管理有什么建议吗?

沈之毅:南水北调是个系统工程,从工程性质上看,江苏向北方调水,应该重在补源错峰调水,而不是单纯的在用水高峰期直接供水。调水线路400多公里,9级泵站调水,怎样与防洪、排涝、灌溉相结合,怎样与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否则很难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运行管理问题,还需要研究如何与地方利益相结合、如何调动地方积极性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经过实践摸索的重要课题。